《故事新编》书评|重读鲁迅作品,体味小人物的悲哀
上学时,曾经被老师要求背诵和阅读过鲁迅的文章,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少年闰土》、《药》、《阿Q正传》等等,
那时年纪尚幼,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的内容来选择自己的喜好,印象最深的当数少年时的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可能因为年纪相仿的缘故,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好象我们身边的儿时玩伴,那么真实,仿佛让人陷入了童年的回忆。
最近,读到一本新出版的《故事新编》,是将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完整编入其中并重新出版,
《故事新编》中8篇神话传说故事,鲁迅写了13年,想象奇特,篇篇经典;《呐喊》《彷徨》,更是字字珠玑!不管是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还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他们在鲁迅的笔下,都变得有血有肉,精彩之极。
此番重读鲁迅先生的大作,不仅赞叹鲁迅先生的文笔,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小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鲜活、生动,带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一、祥林嫂
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将祥林嫂这一旧时代底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形象,通过她那坎坷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来,
祥林嫂少时到婆家做童养媳,丈夫死后偷逃出来,在鲁四嫂的引见下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干活,虽然她勤快,手脚麻利,也得到东家的认可,
但好景不久,婆家抓她回去逼她再嫁,再嫁后没两年丈夫一病呜呼,本来有个孩子生活还有盼头,可不幸的是孩子被狼叼去了,
于是可怜的祥林嫂只能重回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孩子的祥林嫂在鲁家处处受嫌弃,不仅老爷忌讳她祥林嫂是个寡妇,不让她沾手一切祝福的事,
就连最后祥林嫂死了,也嫌弃她不该死在这个时候,“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周围的人也一样是拿她取笑,逗乐,诸如柳妈、卫老婆子、鲁四嫂之流,不仅是漠不关心,还用言语嘲讽她,
在那样的社会,那样一群人,让饱受生活磨难的祥林嫂看不到一丝希望,感受不到一丁点温暖,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在祥林嫂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孔乙已
读过鲁迅文章的人,大抵对孔乙已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穿着一件旧长衫,笔直的腰杆立在柜台前,手边一盘茴香豆,
文中的孔乙已自认为是文人,不肯屈就成“短衣帮”一伙,尽管长衫破旧不堪,尽管孔乙已穷困潦倒,但他依旧穿着长衫,依旧不愿赊账,
即使最后一次用手爬到咸亨酒店也还要摸出四文钱来买酒,即使只能买一碟茴香豆,遇到孩子,他也愿意分一些给孩子,
即使知道再去偷书会被打,他仍然会去,但他偷的仅限于书,直到最后他也没有一丝悔意,
从孔乙已身上,我们看到旧社会读书人的迂腐愚昧,自命清高,也看到对于读书人求得一本书的执着,即使被打也在所不惜的固执。
三、阿Q
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被现代人很好的运用,现在所说的阿Q精神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指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没权没势,处在社会底层,依靠给大户人家打零工过活的人,那种受压迫而无法反抗,又要维护尊严,自欺欺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在与人打架时,心里想着:"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他赌博赢得的钱被抢时,为了让自己心安,再次自欺欺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自以为又一次转败为胜,
同时阿Q还畏强凌弱,打骂抢了自己饭碗的小D,对小尼姑动手动脚,在大堂上看到长衫人物,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身不由己的跪下,
这种集矛盾于一身的体现在活生生的体现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他天生的奴性,以及扭曲的性格特征。
在万恶的旧社会,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重读鲁迅的文章,体味封建社会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
庆幸我们生活在温暖的新社会,时代不同了,我们追求思想独立,人身自由,不会再像祥林嫂一样饱受欺凌,像孔乙己一样迂腐愚昧,像阿Q一样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