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栈程序员技术架构

如何做系统重构(下)

2017-05-10  本文已影响51人  ForestXie

前两天完成了《如何做系统重构》上半部分,今天的内容沿着上部分来继续展开下去。上半部分写了4点,那么下半部分继续写4点。

5. 采用“迭代式”重构

做过重构的小伙伴都知道,做重构的复杂度并不亚于做一个全新的产品,和自己的小伙伴私下沟通下来,都愿意重新做,而不是在老的代码上改。在这里说这个话的意思在于重构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将一次重构拆分为多次“迭代”行为,然后每一个重构步骤能快速部署上线并得到反馈,以便评估重构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从项目风险的角度来说,通过将重构分成多个迭代,能有效的控制迭代的风险,每一个步骤,重构团队(开发和测试)都能集中一点吃透,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如果直接将重构1,2个月后的版本,一下丢给测试同学去验证,效果可见一斑。

另外一方面,重构过程对bug的容忍性比新产品的研发更低,上一次重构迭代的结果,决定了下一次重构迭代的执行。不论团队多忙,一定要保证代码提交之前,是经过其他成员审核过的,短期来看会占用团队的时间,长期来看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至于如何来拆分重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每次重构的工作量,不应该超过1个正常的迭代(2周时间)。

6. 重构首选团队熟悉的技术

在我们制定重构方案过程中,第三方技术框架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重构最终的成败,毕竟最后判断重构成功与否的是上线正常运行,所以是选择最新流行的技术还是发展成熟的技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团队能否驾驭这门技术,是否有对应的人才储备,我们是否清楚该技术里面的“坑”,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技术社区帮助我们应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和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惨痛的教训,2年前,我们在缓存方案上选择了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redis cluster,  而不是常规的redis 2.x版本,或者阿里云的KVStore,上线后,踩了各种坑,每次都只能事后来修复,充分暴露了如果对该技术没有吃透,就将它推向生产线,那就有很大的潜在风险,当然,如果现在上Redis Cluster, 我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已经掌握了 :) 。对技术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反复确认各种技术方案对系统重构的影响和效果,必须要有前置的技术调研,并拿到对应的调研数据,根据数据和经验来做决策。

7. 重构前务必和业务方沟通

很多技术团队认为,重构的事情就是技术团队内部的事情,但是从我过去共事过的多个团队看,这个想法过于天真了,重构的最终目的就是改进业务和更好的承接业务,所以如果不和业务方做充分的沟通,甚至不了解业务就开始做重构,结果就是很可能没有抓到重点,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关键业务的架构是不能轻易碰的,哪些业务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我自己的技术团队在执行重构前,会和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做充分的沟通。

与业务方沟通的目的有2点:

了解业务方的述求,并把这些点放入到重构过程中,梳理清楚代码中,各类业务的运行情况,清楚每一项业务的重要程度。

寻求业务方的支持和帮助,重构过程中,需要和业务保持积极的沟通,确保重构不会对业务产生影响。 反过来说,通过沟通,才能获得业务团队对技术团队做重构的支持和理解,重构过程中才不会碰到非技术层面上的障碍。

8. 重视重构中的非技术问题

这一点是我过去1年,理清楚的一些问题,趁这个机会分享一下:

舒缓团队的压力,给予团队更多的鼓励。说白了,重构对个人或者团队来说通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和做一个新产品或者新功能,能够取得老板或各业务方的掌声相比,重构的成绩往往不受老板重视,而且出了问题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因此,重构之前,我会提前给团队做好心理准备,打预防针,帮助大家舒缓压力,并且将重构的成果量化和业务的变化关联起来,定期向各方同步状态,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重构过程中各种非技术沟通,任何一次较大的技术重构,都会遇到一些非技术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与相关利益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坦诚地和他们交流,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从公司层面来说也是合理的,对于技术人来说要学会适应。

关于重构的话题就先告一段落了,大家有任何想法和建议,请留言与我联系,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反馈。

封面是我另外一本喜欢的重构相关的书,通俗易懂,将重构中常见的一些模式都介绍到了,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扫码关注 本订阅号: ForestNotes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