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悟》连载——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天下万物是有开始的源头的,把这个源头就作为天下的母体。既然已经得到了对母体的认识,就可以知道作为其子的天下万物。既然了解了万物,就又要守护它的母体,这样就会直到死亡也没有危险。堵塞住耳目口鼻,关闭名利的门窗,终此一生都不需要奔波;打开耳目口鼻,成就名利之事,终此一生都会难以得救。能够看见细小的物体叫做高明,能够坚守柔弱的地方叫做刚强。运用这个光,重新回归到光明的境地。就不会给身体留下灾祸。这就是承袭不变的准则。
天下万物,亘古运行至今。追本溯源,万物亦是有“始”的。万物之始即为道。天下有始,道为天下始、道为天下母。这在《道德经》中亦是被反复强调了多次的重要观点。万物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纵然其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与道也似乎相去甚远。但其着实源于道。道为万物之本,万物之母。万物的性态与运行中无一不蕴含道的身影。坚信这一点,是我们认识世界之基础所在。
那么,铭记“道为天下始”会有哪些益处呢?“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既已掌握了万物的本原,就可以认识万物;既已认识了万物,还能回归并坚守本原。这里讲的是该理论基础对认识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作用。把握了万物的本原,方能真正认识万物。本原,即最为本质的东西。原于何处,质在何处。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其表象。否则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同时,亦不可只看其本身,要了解它的“出身”源头何在。否则得到的认识是孤立的。
实则,看人同样如此。要做到完全、彻底地了解一个人,单凭其言行举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明了这个人的生长经历,家庭背景。这些即是属于他的“始”、他的“源”。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得母知子”之时,我们便也具备洞察万物的慧眼和慧心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在充分认识了解了事物之后,便要努力保证回归并坚守其本原。笔者认为,此于自然运行于个人修养的意义均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于自然,万物经亿年演化至今,较之本体形态已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万物各司其职,恪守其道方是天地平稳运行,秩序正常存在之关键。故而,演化的愈久,强调对本原的坚守就愈发显得重要。唯有如此,方不至于混乱。坚守本原,回归正朔。自然才能保持长久的平和。
于个人,“守其母”即不忘初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人乃自然之子,因此时刻要对自然,对道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逾矩。才能免招祸患。守其自然之母,守其道之母。自然与道便会给你庇佑,达“没身不殆”之境。一言蔽之,母生子,子守母。道法如此,岂有不循之理。
下面的语句,老子亦是提到了另外一个反复强调的重要命题——克欲。“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塞住感官的窗口,关闭欲望的窗户,终身不用劳碌。细细想来,的确如此。我们的欲望过多,想要得到的就愈多,需要操劳的事就愈多。这里表达的绝非是支持碌碌无为的生活,而是不提倡做追逐名利的无用之功。到头来,若是发现自己一生所操劳的大部分全部是为了追求虚无缥缈之物,光阴流逝的没有意义,人生该会多么悲哀。故而未雨绸缪,克制欲望,不成为其奴隶才能制止人生悲剧的发生。如老子所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最后这一层表述,是教给人们一颗明白晓畅的心,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多一分明白,便可少一分糊涂。守持柔弱,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达天下至刚至强之境,扫清障碍,畅通无阻。运用道之光明,回归本原之明。就不会让自己招致祸患,反而能够唤醒幸福。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体味、遵守、得益、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