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咖是如何理解《刻意练习》

2020-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happy985

在成长的路上,没人否认练习的作用,但如何练习才是更有效的呢?就如现在常听到的“方法”一词,老师对学生说学习要讲究方法,领导对员工说工作要讲究方法。什么方法可以让练习更有效?于是翻开《刻意练习》这本书希望找到练习的方法。

图片

我读书的习惯是先看看推荐序,看大咖们是如何理解的,待自己读完也可以看看自己和大咖们的理解有什么出入。《刻意练习》这篇推荐序来自阳志平老师,从推荐序中可以了解到三点:

1、1万小时定律的由来

2、1万小时定律的误读

3、刻意练习的本质

一、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由来

看1万小时定律的由来,不得不感慨那些科学家、教授们的专注与持之以恒。1万小时从最开始到被演义,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之久。起源诺贝尔奖得主西蒙与他的合作者蔡斯,继续研究于艾利克森,演绎于格拉德威尔。起初是对国际象棋领域的大师与新手的比较提出十年定律,再到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的研究发表,再到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的研究积累,然后被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这段演绎让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的研究者艾利克森颇有微词。

二、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误读

也许正是研究者艾利克森的颇有微词,让1万小时定律的误读更突显。不管如何1万小时定律应该曾经点燃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现在破除误读,正确理解让我们更好的前行。这篇序中提到了3点误读:

①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阀值。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②成功与练习时间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1997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③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例如身边那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驳斥1万小时定律的思想游戏“沙堆悖论”。

误读让我想到了《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讲的适用边界,没有对错,有的也只是适合不适合,需要一个界定。

那么想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取得成就,如何做才更好了?

答案是:刻意练习。

那么刻意练习是什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序向我们揭示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三、刻意练习的本质

书本一打开就有一篇“致读者”提醒我们,想要取得成就,不断重复的练习是不够的,需要“正确的练习”;练习能成与否与年龄无关;不要希望速成。所以在学习刻意练习之前,要相信自己,摆好心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刻意练习”。

那么刻意练习是什么?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什么是长时工作记忆?我的理解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自己探索出的一套套属于自己的方法模块,行为模式。

一般人想要拥有长时工作记忆就得让练习的任务难度适中;并能收到反馈;有足够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看艾利克森是教我们如何培养长时工作记忆?

①赋予意义,精细编码:能与实际运用进行各种连接,明白它的原理,知道如何再加工运用。

②提取结构或模式:将知识模块化,体系化,使用时刻意成套使用。

③加快速度增加链接:加快速度的练习并更多方面的去运用。:对于刻意练习存在的隐性知识

另外在刻意练习中还存在的隐性知识。比如认知的高低,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见识也不同,在学习中也会体现很多的差异。所以成人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景中学习,从“情景学习”出发:

①找到学习的共同体:抱团学习,更多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②隐性知识线性化: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有的知识。

③模仿榜样:找到自己的导师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网络上的。

④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景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

看完阳志平老师的序,对刻意练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感觉也没有特别新奇的道理,也许正是没什么新奇的道理,才说明行动与细节的重要。接下来我会一章一章的去解读《刻意练习》,看作者艾利克森,如何从心理状态、生理机能以及神经解剖学部分,来展现优秀杰出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变优秀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