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陪伴全职妈妈是一份职业婚姻.育儿

胡适的读书经历能给孩子怎样的借鉴?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14人  遛遛心情的溜妈
文/溜妈

1

胡适,民国大咖,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才学丰沛到什么程度呢?

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他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尤其我们现在专家横行的时代,着实很难理解他的成就。

我们说他是学者,是作家,是史学家,教育家,红学家,都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只觉得望之如天上人。

可偏偏他又是个接地气有思想有趣味的活生生的人。他是如何长成的呢?他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思,有意义?

也许从他的读书经历可见一斑,我并暗暗籍此引导孩子读书上进。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三岁前已识得千余字,是父亲、母亲亲自教的。那两三年的光景也成了他们仨最美好的回忆。

父亲大母亲30岁,父亲去世时,母亲23岁,胡适3岁。父亲留下的遗书要他读书上进。

“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钞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开头几行钞在这里: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

这里引了胡适自述中的原文,能感受到父亲对读书为人的追求,对胡适殷切的期待。

虽是短短三年,一封遗书,但父亲已然在胡适心中种下一颗读书的种子。守寡之后的母亲,秉亡夫的遗命,日日督促胡适好好读书。

所以蒙馆的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之时,胡适已开始读《孝经》,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论语》、《孟子》、《大学》与《中庸》(“四书” 皆用朱子注本,皆连注文读),《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书经》蔡沈注本,《易经》朱子《本义》本。

古文经典

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

然而,胡适的母亲第一年就给先生六个银元,以后逐年递加,最高增到一年12个银元,可见她对儿子读书的看重。

胡适这么说,“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

以至于他后来得出读古文书的要法,必达其意,才能明其理。

胡适九岁时偶然的机会发现白话小说《水浒传》,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到《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一类的第一流作品,他流连忘返。“我到离开家乡时,还不能了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但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看小说还有一桩绝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

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吧。

胡适从小读那么艰涩的古文没觉得苦,是因为他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是父母在每个汉字的讲解里饱含了爱意,还给他具体的帮助,让老师一字一句讲书,因此他手里握着一把钥匙打开了书香世界。

比起现在我们动不动要求孩子背首诗吧,讲个故事吧,那时候的读书是沉浸其中。胡适的沉浸终其一生,从少年求学直到走上治学之路。

2

十二三的年纪,胡适随三哥从安徽绩溪老家到上海求学。

“出自她对我伟大的爱忱,她送我出门,分明没有洒过一滴眼泪就让我在这广大的世界中,独自求我自己的教育和发展,所带着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读书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在上海的六年(1904-1910)是胡适一生的第二个段落,他的中学时代,在这里他接触了更广阔的文化领域。

“我读了当时所谓新教育的基本东西,以历史、地理、英文、数学,和一点零碎的自然科学为主……初次认识一大批英国和欧洲的小说家,司各提(Scott)、狄更司(Dickens)、大小仲马(Dumas Pere and Fils)、雨果(Hugo)以及托尔斯泰(Tolstoy)等。我读了中国上古、中古几位非儒教和新儒教哲学家的著作,并喜欢墨翟的兼爱说与老子、庄子有自然色彩的哲学……只读了王守仁的《传习录》和《正谊堂丛书》内的程朱语录……”

 “从当代力量最大的学者梁启超氏的通俗文字中,我渐得略知霍布斯(Hobbes)、笛卡儿(Descartes)、卢梭(Rousseau)、边沁(Bentham)、康德(Kant)、达尔文(Darwin)等诸泰西思想家。”

仰望星空

要知道这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我是到读研究生的时候才有意识的去了解,很多思想至今也不懂不知。

初中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解题、考试上了,人文素养就剩语文课本和魔幻、言情小说。我们一直在上学,却和文化底蕴几乎绝缘。

胡适的时代,不是这样——

“偶然翻读吴汝纶选的一种古文读本,其中第四册全是古诗歌。这是我第一次读古体诗歌,我忽然感觉很大的兴趣。我背熟的第一首诗是《木兰辞》,第二首是《饮马长城窟行》,第三是《古诗十九首》,一路下去,直到陶潜、杜甫,我都喜欢读。读完了吴汝纶的选本,我又在二哥的藏书里寻得了《陶渊明集》和《白香山诗选》,后来又买了一部《杜诗镜诠》……竟这样学会了作诗。”

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古典的文化底蕴,胡适于1910年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美官费名额,那一年他19岁,留美7年,又是一片新世界。

3

“1914年1月,我写这一句在我的日记上:‘我相信我自离开中国后,所学得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了。’”

“1915年,我往哥林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就学于约翰.杜威教授(Professor John Dewey),直至1917年我回国之时为止。得着杜威的鼓励,我著成我的论文《先秦名学史》这篇论文,使我把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重读一过,并立下我对于中国思想史的一切研究的基础。”

杜威教授对胡适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于他在自述里这样写到:

“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to think well),我就是从杜威教授学来的。或思想得不精,或思想而不严格的到它的前因后果,接受现成的整块的概念以为思想的前提,而于不知不觉间受其个人的影响,或多把个人的观念由造成结果而加以测验,在理知上都是没有责任心的。真理的一切最大的发现,历史上一切最大的灾祸,都有赖于此。”

这就是西方的科学精神,我们的格物致知,因此胡适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并把他运用在一生的学术研究里。

《四十自述》的前半部分胡适详细记述了他从小到大生活和求学的过程,对我们引导孩子读书有怎样的借鉴呢?

我们能看到胡适从小立志,“以学为人,以期作圣。”他古文底子打得好,又强化了他的志向。从四书五经到白话小说到诗词歌赋再到古代哲学,这里的精髓如今有几人探得?

这也是民国时期大师云集的重要原因,他们从古文里汲取了底蕴营养,又接受了西方思潮的洗礼,真正学贯中西。此后鲜有,一声叹息。

民国学人

如今的国学热算是一种弥补吧,虽然有炒作,有舍本逐末,但至少可以看到《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的价值。希望它们不像奥数一样,是为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的加分项,而只是出于审美。

胡适的读书经历里还出现了好父亲、好母亲、好老师。“好”处归结为两点:精神的引导,具体的帮助。

父亲一个字一个字的给他讲音形义,就像创字那样来龙去脉、字字珠玑。父亲做学问的样子、为官的清廉正直从母亲每天天不亮的晨戒里流淌到胡适身上。老师身体力行,一堂堂课、一次次交谈、一篇篇论文,带给他全新的学术生命,多么庆幸!

以此为标杆,为人父母、师长,我们努力用最大的善对待孩子。

《四十自述》后半部,胡适以半部之力叙写新文化运动从酝酿到成型到轰轰烈烈的来龙去脉,可见他对此的重视与肯定。就连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里也说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歌颂新文化运动时,也要从这里思考为什么民国之后鲜有大师?

自上古春秋战国夏商周,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靠士大夫延续下来的文化根基,是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断层?从那以后有谁能真正读懂中国文化的意蕴?文字是普及了,‘文化’是大众了,但谁还会沉心卷帙浩繁的古文经典?那些精华,成了过去时。遗憾……

2005年钱学森曾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没有文化,何来教育?

培养文化人,一点点来吧!

附:胡适在书里推荐过清代王筠编写的《文字蒙求》,是那时指导儿童识字的一本童蒙读物。胡适以此教过外国学生汉语,效果不错。

该书选取《说文解字》中的两千多个常用字,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分卷排列,同时作了较为通俗的解释。在此分享给大家。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北师大教育学硕士,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相信最美的养育是静静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