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居@IT·互联网互联网科技

从逃犯克星到《疑犯追踪》,人工智能在未来安防大有可为!

2018-11-03  本文已影响23人  方某某就是我

年少不听张学友,听懂已是狱中人!

据统计,警方在近半年多来,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一共抓了大概55名逃犯或者犯罪嫌疑人,因此歌神张学友被再次封神:捕神!

那么问题就来了,开演唱会的歌手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抓住的逃犯最多嘞?粉丝宁愿冒着被KO的危险也要去看演唱会?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脑残粉?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解释。

第一,学友哥是全国开演唱会次数最多的歌手,所以从概率学上来讲,人一多,逃犯占比也就多。

第二,学友哥的演唱会选址一般比较偏,大多为中小城市,小城市在智能化安全建设方面比较欠缺,所以给了逃犯苟且的时间,但是学友哥一去,逃犯就抓瞎了。

第三,逃犯的侥幸心理作祟,大家都去凑热闹,我混在人群中应该不会被发现吧,好,去看,被抓。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这些混在人群中的逃犯是怎么被抓的。

演唱会入口都会有安检口,安检口肯定配有摄像头,摄像头一定连接了人脸识别系统。

人脸识别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苹果手机的Face ID大家已经玩的很溜了,它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面部比对,解锁时,摄像头通过采集当前面部信息然后和手机中留存的面部信息进行比对,如果一致那就解锁,其实这个和密码解锁一个道理,只是如今的密码换成了你的脸而已。

那么对于逃犯或者犯罪嫌疑人呢?我们可以把公安联网追逃系统简单理解为iPhone X的Face ID,如果你是逃犯或者犯罪嫌疑人,你的照片肯定在这个iPhone X中有留存,而安检口的摄像头如今就是iPhone X的摄像头,逃犯只要进入摄像头范围,完成了人脸识别,随后进行身份比对,那接下来就是后台提示有犯罪嫌疑人比对成功,赶紧来抓!

其实人脸识别只是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和逻辑分析中的一个小小的应用而已,但是正是得益于人脸识别这个入口,使得机器更够做更多的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一部美剧《疑犯追踪》,这个便是各种识别系统在大数据分析中的最佳应用场景。

一位名叫芬奇的软件工程师(宅总)为政府打造了一台机器,这个机器把全国的摄像头都纳为它的“耳目”,通过这些耳目来无时无刻的监视着所有人,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物品识别、动作识别、声音识别等来判断被监控的人是否对国家有重大危害行为,如果有人被锁定,机器则将此人推送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但是机器在识别过程中,除了对国家的重大危险行为外,还识别出了一些对社会、个人的危险人群或者被危害人群,而这部分人则留给了宅总和他的拍档李四(里瑟)去处理,而全局就是围绕这部分展开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摄像头识别到你的人脸,人脸比对会筛出个人手机号码,手机号码登记有个人信息,通过个人信息破解其他平台比如银行、学校、单位等和你相关的所有平台的信息,所以到这一步你基本上就是个透明人了,但是还没完,机器会通过大数据搜索和你相关的所有人、物、事,再结合时间和地点,以此来分析你下一步可能要干什么,这就是最终目的。

在《疑犯追踪》第一季的第11集末尾,宅总之前的伙伴奈森问到这个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宅总做了一些简单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瞧瞧。

说到这,我们不仅会担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沦陷?其实这个问题没法回避,就连现在我们用的智能手机,社交软件、智能摄像头等都会有导致我们隐私泄露的危险,这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阵痛。

但是在物联网大背景下,“AI+安防”给未来智慧城市带去的便利是无法一言以蔽之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想必以后,所有敏感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