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Recycler随笔

新年变变变

2019-02-05  本文已影响6人  Recycler

新年变变变

文:Recycler

11/358.1624

简版:变得适应当下,才能感受到新年的快乐。

往年,提早把手机调到静音,戴上耳塞,准备在睡梦中把年过了。今年忘记带耳塞,姑且用隔音效果稍差一点的耳机。往年鞭炮声因为从下午四点到凌晨两三点,初一早上五六点又响到八九点。像我这样晚睡晚起的人,耳机和耳塞是最好的隔音装备。

吃年夜饭的时候,还在讨论要不要放鞭炮,没听到外边的鞭炮声,索性先吃再说。也许现在的人都很内敛,都在等别人先放鞭炮。是不是这么想呢?还是因为懒的放鞭炮,还是因为明文规定禁止呢?只是准备了耳机睡了一晚上,几乎没听到鞭炮声。

早上,地上的鞭炮碎屑明显比以往少了不少。除了左右邻居来家里拜年,来往的人也少了。我在想这样的年,和五一十一,和周六周日有什么区别?除了个别商店不开门,吃的都一样,玩的都一样。鞭炮越来越少,来往的人越来越少。天哪,我们这里只是四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属于天高皇帝远,放鞭炮没人管的地方。可能现在人素质提高了,逐渐向城市化靠拢,鞭炮索性不放了。我很想问问住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的友人们,你们那里禁止放鞭炮已经好几年了,现在还有年味吗?

记得看到一则新闻,说某个地方禁止张贴春联,理由是影响市容。真新闻?假新闻?我觉得很好笑,就像看到某些地区成片店铺一色的招牌一样。春联都不让贴了,春节还剩下什么?春节不就是为了快乐,看别人笑话也是一种快乐。

如果,圣诞节没有了圣诞树,没有了圣诞老人,没有了礼物,那圣诞节纯粹是一种宗教徒埋藏在心底那一份执念,圣诞节也不会成为全世界不相干的人们一次狂欢。圣诞节,要是因为砍伐圣诞树而破坏环境,由此而禁止。要是因为红色有失个性,因此而禁止。要是因为互赠礼物而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禁止。圣诞节没什么了,也不用怕文化入侵了。

过新年,鞭炮没有,年兽的传说也就快没了。对联没了,福字只能去马云的支付宝上收集。年,会消失吗?

最近还听了一段野史,说是孙中山和蒋介石曾经下令禁止过年,但是没有成功,人们还是欢天喜地的过大年。我真的不明白,这两人为什么禁止过年,有什么合适的理由?民国那时,交通还不是特别方便,还不存在农名工或跨省跨市打工的情况,都在自己的地上,都在自己的镇上,找一个营生。街坊邻居平时常见到,过年还得正经的去拜年磕头。而现在平时都在外打工,每年就这么一次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回到故乡,听到熟习的乡音,追忆曾今的年华。这么珍贵的新年,消失了,从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

任何有精神意义的无形东西,都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事物做代替。佛有佛像,国有国旗,组织有徽章。一旦这些具体的事物消失,无形的东西就彻底消失了,只会是历史资料中的一段资料。

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农名工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而是在家乡种地做点小买卖。有些人选择扎根城市,陌生人的下一代又成了发小。高速列车,虚拟成像,随时拉进熟人间的距离,再也没有距离感。到那时还会珍惜每年一次的团聚吗?同事说请我喝酒,我开玩笑的说,咱俩开视频,各自在家喝酒,就当是一起喝的。过年不就是听鞭炮声,酷狗音乐可以满足。不就是看满地的碎纸屑,优酷视频可以满足你。不就是道声新年好,微信视频聊天可以满足你。不就是收发红包,微信红包可以满足你。不就是喝酒吃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随时都可以喝酒吃肉。年的传统表现形式没有,年还是年吗?

当然是年,为什么叫新年,每一年都是新的,表现形式也是新的,总是跟随人们的感情,跟随人们的收入,根据政策法规,人们会主动的调整过年的形式。就像修斯之船,换了各种零件,还是叫做修斯之船。甚至过年的时间也会改变,由全国性大群体的迁移回家变成分时段小群体的过年。更甚至,过年不叫过年,年兽没有了,还会有这个兽那个兽,过这个年过那个年。

诺基亚消失的时候,我们还满怀情怀,不是没几天,情怀就被苹果所占据。也就那么回事。

如果想的长远,时间都会消失,更何况是花草树木石头。还是用佛的那句话,珍惜当下,不看前不看后,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能力,适应当下时节,就能感受到适应的快乐。不快乐源于不适应。

你过年还快乐吗?祝愿每一位新年快乐。前提是你要学会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