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反脆弱》02
第一卷 反脆弱性:介绍
十行采集:
1.达摩克利斯之剑代表了权力和成功带来的副作用:只要你想攫取重权就不得不面临持续的危险(有人想推翻你的统治)。
2.当你拥有更多的东西以致失败的成本更高时,“黑天鹅”事件便会与你不期而遇。这或许是成功(成长)的成本,或许是对你过分辉煌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惩罚。
3.由于社会往往会从复杂性中受益,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尖端”的精密机制,社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但恰恰是这样,社会也变得更加脆弱和更易崩溃。
4.剥夺了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5.思维的领域依赖性:“领域”,某一类别的活动。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
6.创伤后成长现象:这是与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相对立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受到过去事件的伤害后重新振作并超越自己。
7.知识分子关注的是随机性(脆弱性)带来的负面反应,而非正面反应(反脆弱性)。
8.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9.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
10.一个过度反应的系统一定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预期更坏的结果,对有关危险发生概率的信息做出反应。
11.信息是具有反脆弱性的,湮灭信息的努力比宣传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强信息的力量。“越描越黑”。信息有能力控制那些试图控制它的人。
12.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试图帮助我们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一行精华:
知识分子关注的是随机性(脆弱性)带来的负面反应,而非正面反应(反脆弱性)。
感受,启发,行动:
1.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强调阴阳合一,强调事物存在相反的两面,但又相反相成,对立辩证统一。这个哲学思想放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中,也可以印证和联系。
脆弱性相当于“有”,反脆弱性相当于“无”,两者其实都普遍存在,只是“无”更容易被忽视吧。本书其实就是从“无”的一面来探讨分析这一问题。
2.社会越复杂,分工越精细,脆弱性就越强。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有多久没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了?从头至尾地独立完成。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样的要求已经变成了奢求。脱离社会的个体,已经很难生存了。
3.作者提出了思维的领域依赖性,给我很深的启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对一个领域越熟悉,就越依赖。而社会分工越细,这种依赖性就越强。每个人都像在打一口井,非常深,在自己的井里,我们会很自在,但是一旦离开,就会手足无措。
4.对挫折、风险的过度反应或冗余准备,其实就形成了反脆弱性。这需要成本。而一旦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吝啬投入,这种冗余就会减少。看起来我们效率更高了,但是抵御风险和挫折的能力也就更低了。从这一点来看,高效率是大众追求的“有”,脆弱性是被我们忽视的“无”。
5.信息的反脆弱性现在被广泛运用在网络社区,简单归纳就是一句话“黑红也是红”。一切以吸引眼球,追求流量为最终目标,其他东西都被抛诸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