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故宫里的知识故宫里的小趣闻

大量“萌龙”出没在明朝,你知道吗?

2019-07-08  本文已影响5人  御鉴文化

龙,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呼风唤雨,寓意吉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一直是神圣、吉祥的动物,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室也常用龙纹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总而言之,龙的形象在我们心里是严肃的。

然鹅!老编一不小心,发现了这些不那么严肃的......龙

老编很好奇,为什么本应严肃的龙,变得这么......萌?!

于是,老编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

首先从烧制流程来说,明朝开始出现“官搭民烧”制度,并在明末普遍实行。

这一流程化的制度出现,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促进官方和民间技艺的交流以外,也让代表皇权的龙纹御其他朝代形成鲜明对比,独具特色。

· 知识点

· “官搭民烧”即官窑只完成制坯至彩画等前期工序,交由民窑进行烧制。

影响这一阶段龙纹的原因之二,即是皇帝本人的性格爱好等。

比如,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这时候龙的形象就总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相关题材一起出现。下图这个“青花龙凤云鹤纹碗”就是这一特点的表现。

青花龙凤云鹤纹碗(明嘉靖)

这时候的龙形象还在技法上出现了变化,龙身多用平涂手法,不追求立体感;龙眼多勾描圆形后用实笔点出眼珠;龙嘴呈猪嘴状,张嘴时常露舌头,且舌呈“S”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状。于是便形成了龙的“萌态”。

总体而言,这时期的龙纹草率、随意、奔放、不拘细节,明显简化,像极了卡通形象。老编想,这或许也有嘉靖皇帝痴迷道教的影响因素在吧。

嘉靖时期龙纹图

明朝时期龙纹特色的影响因素之三,还有社会风气的变化。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近30年不上朝,在一些问题上与臣子们对立,并且纵容宦官搜刮民众。这时候的明朝已经趋近灭亡,社会制度松动,器物上纹饰的要求自然也不断降低。

于是,这时候龙纹更加纤瘦无力。它们变得更加随性狂放,甚至出现张牙舞爪的怪异状,身体曲线呆板,明明龙的身体可以摆出各种各样帅气霸道的姿势,但万历时期却总是程式化般的以“S”型扭曲表现身体动态,画面风格更有向卡通形象进发的趋势,威严全无。或许,也是这个朝代没落的印证吧。

万历时期龙纹图

由此可见,明朝时候画风清奇的龙,也正印证了社会的变迁啊!

文物上的图像从来都不单单是一个图像,而常常藏着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变迁悲欢。


下面,老编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这些"萌龙"吧!

好了,本期的知识小科普表情包放送就到这里啦!

故宫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文物,老编以后慢慢道来。


文物图片来源:

“故宫展览”APP

参考文献:

[1]盛玫:《从龙纹演变看明晚期御窑瓷器特点》,《收藏家》2019年2月

[2]张科:《明代五爪龙纹瓷的使用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18年第4期    

[3]吕成龙:《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瓷器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1月

[4]瓷博士:《了解中国2000年来传统瓷器中常用的24种纹饰》,《网印工业》2019年5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