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习俗
乡间还保存了一些过年的习俗,婆婆每年都会在年前炸糯米饭圆子,打年糕,做米面,准备做圆宵的糯米粉。水塘里的鱼早在几天前被村里的后生们网上岸 了,已经分到了每家每户。家里养了一年的鸡鸭这时候都被宰杀,自然也成了年货。
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挂灯笼,红彤彤一片。有些心急的孩子们,早早放起了烟花和鞭炮。乡村因为有了这些习俗,便有了浓浓的年味。
只是在这欢愉的习俗里,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声音。村里有位老人,腊月29去世了,乡间的习俗是去世了的老人要在家多停放几天,岁数越高,停放的天数就越多。在这几天里,锣鼓吹乐的,哀乐的音响整天在村子里回荡。鞭炮、锣鼓、哀乐,嘈嘈杂杂,整天让人不得安宁。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三,那家人来人往,每天都是中午、晚上流水餐,帮忙端茶倒水的,帮忙接待的,厨房帮厨的,锣鼓队的,喝酒,吃饭,抽烟。这开支可不小!我惊叹,难怪说乡下去世一个老人花费不菲,这样耗个好几天,确实负担不轻啊。
老家老人去世,讲究的是一个热闹,花样越多时间越长,就是热闹,有场面。似乎不搞得热热闹闹的,就会被人说子女不孝。
我感叹,这些热闹不都是给活人看的么,于去世的老人有何益处?老人在世时多多孝顺,又何必在乎这些繁琐的仪式。当然,子女们经济条件许可,热热闹闹也无妨。就怕经济本拮据,被这些习俗裹挟着,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那样似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出门三五里,各地有乡风,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还遗留了许多的习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