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想法

志玲:家庭的角色,童年的动力(生命教练二阶段第四天)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194人  志玲觉知生活

从我们呱呱落地,带着美好的本质来到人世间,但是我们忘了自己真正是谁,于是我们认同了自己弱小的身体,爸爸妈妈成了孩子的全世界,父母怎么对待自己?也更加强化了孩子的信念。

童年时期我们为了自己在父母那里感觉是好的,是被爱的,我们会选择各种角色,去推开那种不够好的感觉,童年时期求生存的模式,也是一种操控别人的模式。

志玲:家庭的角色,童年的动力(生命教练二阶段第四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关系中间,在我们感到内疚的时候,这个模式就会体现出来,而且会带进主要的关系中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被和自己父母相同的,或相反的人吸引,不断的重复固有的模式。

每个孩子都想向父母证明自己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想要爸爸妈妈开心和满意,只有他们满意了,我们就安心了,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他的全部,有时候爸爸妈妈很开心,孩子就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开心,他还以为是自己做对了什么?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一开心她就会得到更多的爱,得到很多的想要的重要的感觉。

爸爸妈妈不开心就会以为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就会有内疚感?觉很想要去补偿。

有些孩子他会不断的逗你开心,做鬼脸,会讲笑话,很会搞气氛,擅长让别人欢笑,让别人觉得跟他在一起很开心,这个角色,他会让家里快乐,对这个小甜甜来说,如果父母有问题,那实在是太痛苦了啦,小甜甜她就是有办法让别人开心,这样的小孩到哪里也受欢迎?这也是她求生存的模式。

志玲:家庭的角色,童年的动力(生命教练二阶段第四天)

从小我就是一个小甜甜的模式,不断的去讨好别人,想要让别人开心快乐,我自己才能感觉到安全,才能感觉到自己有用,在小时候我也是那个最会讨妈妈开心的小甜甜,所以也是那个被表扬的最多,被夸的最多的孩子,同时也好像觉得怎么夸都还不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会很受苦,因为想要被欣赏和认可,又总是觉得还不够,哪怕是这一刻被欣赏和认可了,下一刻,别人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又可以把我杀死掉。这份痛苦真的很折磨人,也让我要做更多,才能感觉到安全。完全就被这个需要所控制,从来不敢做真实的自我。别人的满意好像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多了,我的感觉要来自外面,而没有去关注自己的心。几十年的习惯都是去察言观色,而没有关注自己的心碎。

我总是能在每一个环境里面受别人的欢迎,同时又用另一只眼睛在看着,有没有人比我更重要?有没有人并不喜欢我?而且是哪怕被欣赏了,也还是会觉得下一刻就没有了,总是会陷入自己的需要里面。在这种的自动化的模式里面,当自己不能把意识带进来,就会不断的受苦,因为要别人把我自己的需要给我,那我自己就是不自由的,总是被外面的人怎么对待自己而决定自己是否做对了,自己的快乐也在别人的手里。

还有一种是隐形的小孩,他会在很多场合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总是有办法让别人不要注意到他,他不想成为家里的负担,为了不给别人添更多的麻烦,他总是显得很安静,然后很被动和退缩,生怕自己犯错,我们也可以去看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的角色?

还有一种角色是英雄,英雄会承担自己超过自己的责任,他会为家人承担,表现很突出,而做出付出之后,又受苦了,自己内在并没有那么伟大,想要别人对他感恩,英雄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让家里的人满意,而且还会牺牲自己。

还有一种是问题儿童,总是会在那里制造各种的麻烦,让自己惹上麻烦,转移家人的注意力,总是要搞点事情出来,比如说叛逆,不上学,在父母快要离婚的时候,这样的家庭里面孩子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爸爸妈妈就没办法再吵架了,让自己变成英雄去拯救父母,很多看似的问题行为,他会成为这样的角色,惹上这个麻烦,是为了转移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他只是一个动力的出口。

还有一种是烈士,让自己生病求得更多的关注,比如家里有这种能量,父母又很脆弱,不愿意去面对自己脆弱的时候就会在家庭中最弱的那个人身上呈现出来。

家庭角色是我们逃避自己的内疚感,逃避内在的感觉,自动化的强迫性的一种防卫,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看到爸爸妈妈吵架,一定是我不好,是我做错了,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心里就非常的难受,不想去感受这个难受的感觉,就想要去做些什么,让他们开心一点,让他们快乐一点。

透过这种童年的角色,可以带案主从故事的层面到行为的层面,到信念的层面,如何了解他内在的动力,行为模式的探讨,帮助我们在教练案主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连接,可以让我们和案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

因为案主他一般只会对事情感兴趣,当我们去说这个角色的时候,案主会有很多的共鸣,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要带他走过这座桥,要不然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面对我的内疚感。

每一次做咨询,我是为了做的更好,而是让自己在本质里面去做,不是要去操控对方,而是当对方准备好了的时候,真的就能够听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也会透过回到宁静找到自己的智慧。

志玲:家庭的角色,童年的动力(生命教练二阶段第四天)

每一次做咨询的时候都会有那个无力,那个不够好就会出来,每次发生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在,允许自己是一个不好的教练,允许自己做教练做不成功,然后就会发现会有更好的灵感,能够有一个更全面的看见,然后去恰当的陪伴。

让案主自己知道这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议题,而且生活中已经被这个东西限制了他,让他清晰。让她知道这个议题在他的生命中已经很受苦了,接下来要做的是面对,而不是继续逃避。

在引导案主走过程之前要让她很清晰才会配合你,要不然他自己会有很多的想法,过程就不会很深入,还是要不断的陪伴自己,始终在中心,在本质里才不会想要操控。

这样的咨询完全就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艺术,越能够很好的陪伴自己,面对自己的无力,面对自己的错挫败,不需要被案主欣赏和认可,也不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把这些都抛开的时候才能让自己去打本质里面去做咨询,只有在本质里做咨询,那个流才是那么的美妙,才能说出那些刚刚好的问题,让对方觉得被懂得,被看见,也非常的享受。每一次咨询也是一次回到自己的心的心灵之旅。

一旦我们心里面着急,只要陪伴自己的那份着急,因为你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教练,其实是内在还是害怕不够好,确认出自己的过程,在咨询中时刻要去觉察的,就是要认出自己的过程,然后去观察案主,就是要时刻的在知觉回路。

四天的课程那么的扎实,虽然是按照克老师的PPT在讲,而答疑的环节,很多的讲解都是来自于歆然老师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切身经验,自己带了这么多成长团体和这么多的个案咨询的经验。自己经历了很多挑战,始终对自己的心忠诚,不忘初心。

我们觉得听克老师的课,会注入一个很深的一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种子,不一定当时能够明白,可能需要花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懂,练习几千次才能消化,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大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师他是怎么样的去做咨询的?就不会在以后的咨询过程中,碰到瓶颈,碰到天花板。

克老师的一句话都可以让我们花很多年去消化,去不断的体验和验证,而歆然老师讲把很多的例子详细的讲解,可能是做过一段咨询,再来听这个课好像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想要多做咨询,这里面的奥妙真的是太赞了!她们简直是天作之合。刚上完就在期待三阶段了,而留下半年时间再学,也完全是给我们时间去训练,去消化。让我们真正扎实的成为一个在本质里工作生命教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