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希腊(中)2800年前,那神秘的微笑
公元前771年,崇尚行为艺术的周幽王又像往常一样点燃了烽火,开始群发求援信息。但这次,他的朋友圈被屏蔽了。
此后,匆匆选出来的继任者周平王又匆匆走在了动(东)迁路上。一个无比动荡,却又无比灿烂的春秋时代开启了。
历史如此相像。也就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这片土地上大小林立着数百个城邦,上演着诸侯纷争的戏码。

生活并不安逸,但自由的空气却在蔓延,艺术的花儿也在悄悄地开着。
古风时期(公元前800-前500年)
——————————————
《荷马史诗》历经了几代人传唱后,希腊神话彻底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既然神都跟凡人一样,人还有什么可顾忌、可恐惧的呢?
于是,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追寻快乐,崇拜英雄,向往美好、积极、乐观。
于是,人们开始极力把心目中所敬仰的神塑造成最美的男人和女人,把人类的所有优点,都集中表现在神庙里供奉的神灵身上。
但,那具最美丽的躯体又在哪儿呢?
那就要去看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了。
古希腊是一个体育运动员大出风头的时代,如果你这时候到奥林匹克的竞技场,迎面跑来的是来自希腊各个城邦最有力气身材最健美的男子,为了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运动员们常常会把衣服脱掉。
比赛结束后你会发现他们全部朝着艺术家们跑去,因为那个时候获奖者是没有金牌的,但是会成为艺术家们雕塑的对象。
那时,他们把这样的男青年称为“Kouros”。

这时期男子雕像的姿势几乎都是一样的,大都是直立、左腿前伸,两臂垂在身旁,两手握拳,头发梳成辫式垂在颈部两边的样子。
由于希腊人特有的宗教观点,即认为不着衣装的人体更能表现人与神的完美,所以这些表现青年男子的塑像一般都用裸体的方式来表现。
同样是为了表现裸体的神圣感,这时期的女性雕塑都是穿着衣服的,被称为“Kore”。

古风时代的雕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不论身份背景,雕塑的面部总是呈现出永恒的迷之微笑,这种风格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古风式微笑"。
显然,这一时期的雕塑虽然在表现方式上已有了很大改变,但人体姿势依然较为僵直,风格也趋于保守。此后,一直到一场足以影响东西方历史进程的战争到来,古希腊艺术才获得新的动力,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场战争——希波战争
————————————
公元前513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
此后,从公元前499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49年,长达半个世纪时间里,波斯三次大规模入侵希腊,但最终以希腊获胜而告终。
这场战争为历史留下了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看似和艺术无关,但却极大影响了希腊文明的进程。
第一个故事: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人出动了400艘战舰,约5万人在距离雅典东北40公里的一处地方登陆。
雅典一面动员全民参战,一面派出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星夜奔赴斯巴达求援。这个士兵用了两天跑了150公里去斯巴达求援。
然而斯巴达人却给了一个极为无语的回答——同意出兵,但要到月圆之日。
没有等到援兵的雅典人只能赶赴波斯人登陆的地方与之决战,结果一举击败了波斯人。
刚刚返回不久的斐力庇第斯又受命跑回雅典传信,结果他在极速跑回雅典报捷后,随即因体力透支而倒地身亡。
双方决战的地方叫“马拉松”,从这里跑回雅典的距离是42.193公里。

第二个故事: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继任,一代接着一代干。这一年他亲率陆军25万及战舰1000艘再度进兵希腊。
这一次希腊各城邦空前团结,斯巴达人也不需要再看月色行事了。
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其它城邦的7000人负责防守希腊的第一道防线——温泉关。
在随后的战役中,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李奥尼达带着300精兵死守温泉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

此后,虽然斯巴达全军覆灭,但为希腊联军大撤退赢得了时间。随后当波斯人赶到雅典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座空城。
退守到萨拉米湾的希腊人最后给了波斯人致命一击。
希波战争的结果,不仅是“希腊人赢了,波斯人输了”这么简单。在这场战争前,雅典、斯巴达各个城邦分散,没有一支力量可以统一全境,甚至还是文明程度不高但军事力量强大的斯巴达人占据优势。
但在希波战争过程中,雅典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希腊事务的主导者。此后,尽管希腊依然是战争不断,但雅典人的美学还是凭借着逐渐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极大影响了整个希腊半岛。
另外,这场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希腊人对于力量和英雄的崇拜。一具美好的躯体,一个充满力量的个体,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强的偶像符号。
于是,西方艺术史乃至人类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来临了。
古典时期(公元前500-前323年)
———————————————
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希腊雕塑已经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雕塑家。
这些古典雕塑家开始关注人体细节,并研究人体解剖,从而在作品中力求完美。这种观察细节的习惯对后世影响极深,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就曾留下过许多清晰的人体解剖图。
古典时期的大量作品,主角依然是神,但显然,雕塑家已经把他们认为最美的人体赋予到了这些神的身上。
比如,这件古典时期初期的作品《宙斯》(现存于雅典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件青铜人像,也有人认为是海神波塞冬的雕像,手上应该拿的是三叉戟。
这件作品,体现了雕塑家卓越的观察能力,匀称的肌肉,充满张力的动作。
尤其是准备投掷的右臂,肌肉的反应是如此的真实而恰到好处。而整个人物的线条、比例也堪称完美。
当然,古典时期初期的最经典作品还要属于这一件。

《掷铁饼者》(三件复制品,分别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
原件是一件青铜雕塑,已丢失。作者米隆在成为雕塑家前是一位著名的摔跤手,曾获得六次奥运会冠军。
在这件作品中,米隆打破了传统的人物造型,开创性地把整件雕塑的重心落在了右腿之上,身体侧前倾,左手摆放在右膝前,紧握铁饼的右手舒展开,以此达到一种平衡。
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尊雕像被称为“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古典时期,古希腊的雕塑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精美作品。
《持矛者》(又名“荷矛的战士”)(原始雕塑已遗失,复制品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休息的郝拉克勒斯》原始雕塑已经遗失,最为著名的复制品是雕刻家Glykon创作于公元212年的大理石雕塑《法尔内赛赫拉克勒斯》,现存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

上面这两幅作品都是代表着希腊艺术家在人体运动之外对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的表现作品。
其中,现代对于女性S性曲线审美则是从这座阿芙洛狄忒开始的;这幅作品也是历史上第一座女性裸体雕塑。
第三场战争——一个人的战争
—————————————
希腊古典时期的终结,是以一个人的死亡为标志的。
而希腊化时期的开始,也是以一个人的征服为开始的。
这个人叫亚历山大,扑克牌上的梅花K,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自从他20岁当上马其顿国王后,此后不到13年时间里,亚非欧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城邦、王朝、帝国都在对着他唱《征服》。
在军事上,亚历山大大帝是个天才。继位后不久他就迅速统一希腊全境,24岁兵不血刃征服埃及王朝,29岁荡平波斯帝国,30岁生俘印度国王。若非他在33岁那年病死,不知道今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但在当时,如果按照历史课本的标准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亚非欧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使得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诚然,在亚历山大强力统治下,文化交融和传播的力度是空前的。而在这个时期,希腊雕塑艺术也正经历着一次突变。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年-前30年)
————————————————
始于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终于罗马帝国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死后,由时任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开创)。
这个时期的雕塑家不仅能熟练驾驭各种状态下完美人体的表现,甚至还对艺术作品注入了大量的情感,使得他们雕琢下的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生动表情,由此产生了更多经典之作。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有《维纳斯》《拉奥孔》和《胜利女神》。
《米洛斯的维纳斯》,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这件国人太熟悉了,应该算是国人早期接受美学教育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件断臂的维纳斯被认为是最和谐,最平衡的典范。雕塑从头、颈下至肚脐、肚脐至脚三段,比例分别是1:3:5,符合黄金分割比例。
人物不再像最早的雕塑一样站得笔直,而是故意摆出一种不对称的姿态。正是这种不对称的姿态,体现了人体真实的体重分布,而且s形的身姿也暗含运动感。
优美的曲线、完美的身材,这尊维纳斯也因此被称为是女性美的标准。
还有这组《拉奥孔》群像(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

拉孔奥是特洛伊的祭司,他发现了特洛伊木马的诡计并企图揭露,而站在希腊一方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派出海蛇将拉孔奥和他的两个儿子缠绕而死。这就是这尊群像雕塑的背景。
雕刻家精心设计了构图,作品呈金字塔型,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
关于这件作品还有个故事:500年前雕像被发现时,拉孔奥的右上臂是缺失的。在研究如何复原时,米开朗基罗坚持认为,根据身体肌肉的条理,右臂应该是向后弯曲的。
而其他人(包括拉斐尔)都认为右臂应该是伸直的。于是少数服从多数,当时的人们给拉孔奥装上了伸直的右臂。
没想到1957年在罗马的一个工地上竟然发现了拉孔奥遗失的右臂,结果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是向后弯曲的造型,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最后一件作品,《胜利女神》(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胜利女神尼姬,罗马名字叫Victoria,希腊语:Νίκη,代表“胜利”。
拉丁字母转写是——Nike。
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奈姬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
据考证,这是公元前200年左右,小亚细亚统治者为纪念一次战争胜利而创作的,并将这件雕塑矗立在了海边的悬崖上。
作品构图精巧而大气,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精细到令人叹为观止。
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突出了前进的态势。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
———————————————————
一直到公元前30年,虽斯人已逝,但亚历山大帝东征依然对亚非欧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拥有无上权威的宙斯神已经不是艺术的中心,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
雕塑家开始采用经典手法,来渲染现实中的人物。追求美与个性成为潮流,代表美的形象的维娜斯成为雕塑的宠儿。
这时候,人们开始审视,什么是美?进而把目光转向了自己。拥有一个健康而自信的身体,难道就不是一种美?拥有崇高的精神、自信的生命,难道就不是一种美?
从这里开始,人类为“美”找到了一个支点。
那,就是自己。
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