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2022-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溪兰蓝

08 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刘邦一看形势好转,借口如厕,带着樊哙出账,张良也随着出来。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於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刘邦犹犹豫豫地:“这一出来,也没当面辞行,不好吧?”

樊哙又一次展现了临危不乱的惊人天赋,对刘邦颇有点恨铁不成钢:“人命关天的大事上不要顾忌这些小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辞什么行!逃命要紧!”

刘邦这才醒悟,于是留下张良周旋,弃了来时乘坐的车,骑马和樊哙、夏侯婴等人返回了灞上。

张良估摸着刘邦已经回到灞上,于是回到帐中,对项羽叩谢:“沛公不胜酒力,已不能当面向您辞行,特差遣我奉上白璧一双,赠予将军;玉斗一双,呈献亚父(范增,项羽称其亚父)。”

项羽问道:“刘邦呢?”

张良道:“沛公害怕将军责备他,先行回营了,此时应该到了吧。”

项羽收下璧玉,放在桌上。

张良走后,范增勃然大怒摔碎了玉斗,怒骂道:“刘邦将来一定是与你夺天下的人,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项羽确实失去了这唯一除掉最大对手的机会。

此后的刘邦再也没有给过项羽这样的机会。

后来人们分析项羽这一段经历,大都以“优柔寡断”、“放虎归山”、“妇人之仁”来评价他。

真是这样吗?其实不见得。

首先,项羽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优柔寡断”。比如杀宋义时,他一天都不带多等的,宋义回营就杀了;破釜沉舟时,也是带着5万人毫不犹豫扎进河里;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时,哥几个一合计说杀就杀了;头一天准备干掉刘邦时,第二天一早上就要动手。

其次,刚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羽压根看不上刘邦,军事指挥水平刘邦不行;骁勇善战,更是开玩笑,打仗老是溜边;论实力更是没法儿比,没进咸阳前仅3万人,进了咸阳,算上收编的秦军,拢共也才10万人,项羽现在就有40万精兵。

此时,年轻的项羽实属站在时代的巅峰,当然看不起土埋半截的刘邦了。

然而范增却看到了刘邦内在的蜕变,不仅懂得自我克制了,还被一帮气势不凡的人围在中间,这是大患。但是年轻的项羽看不到,范增对此毫无办法。

另外,项羽对刘邦摆鸿门宴,并非是因为刘邦可能心怀天下而愤怒。而是因为刘邦抢了项羽的入关首功,又听了曹无伤的挑唆,刘邦不听话打算自立,还要封仇人子婴当丞相,更可恨的是财宝都没了。

当看到刘邦对自己低眉顺眼的小意奉承,表示一切都听他的,财宝也都还在时,又有项伯的说情,项羽杀刘邦的冲动就没了。

最后,项羽下意识的就认为刘邦根本成功不了。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怎么管嘛!看秦帝国不就是个例子?这才两代就亡掉了!

因为这个认知,也就有了后来分封制的恢复。

鸿门宴之后,刘邦和项羽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了变化。

刘邦能够克制自己、顶住诱惑,有了更加远大的目标,气量与胸襟变得更加宽广。人生完全升级了一个层次!

而项羽仍是勇猛千古无二的“霸王”,可惜太年轻以及缺乏社会阅历,成功的太早以至于太自负,导致了后来的人生悲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