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20-04-01
4月1日(三月初九),周三,晴,10至16度

读完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我非常看中学术文章两点好:一是厘清概念,二是融通的智慧,也即是有学术之外的启发。
曾与人争论中国传统社会中有无民主。很多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政体命名为贵族民主主义或者原始民主主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民主,但此民主又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费孝通先生在此书中对此做了精细的划分与定义。中国历史上皇权更替,在上层实行的是皇权专制,但在基层乡村基本保持了两千年不变的礼治社会。孔子曾云:礼失求诸野。乡土社会情态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活标本。
普通常有“人治”与“法治”的对立。通常我们将“人治”理解为有权力的人凭一己好恶来规定人与人的关系。而“法治”为由法律来维持人与人的关系。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法律还是得靠权力来支持,还是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存在人的因素。而“人治”是指依据约定俗成的规矩来治理,这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礼”。人治的本义是礼治。所以,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在“人”和“法”两个字上,他们都依据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秩序,只是这规范的性质不同罢了。礼治的社会重教化,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使这些规范化为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于身内的良心。这种秩序重在修身克已,每个成员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外在监督。
社会政治学权力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横暴权力,偏重于社会冲突,握有权力的阶层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另一种是同意权力,偏重于社会合作一面,它是民主形式的根据。横暴权力与经济利益密切相连,而中国的乡土社会基本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横暴权力受到经济的限制,但也并不能因此说乡土社会权力结构为“民主”形式。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即选举制、议会制等政治形式上的民主,却有社会民主,即乡土社会中邻里互助和睦的民主。然其实此民主又不等同于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民主。因为中国乡土社会里还是存在人的等级差序,仍是存在权力强制,只是这种权力即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同意权力,即不发生于社会冲突,也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发生在社会继替中,是教化性的权力,或者说是爸爸式的。费先生将之命名为“长老统治”。所以,以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又都不确当。
社会学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另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礼俗社会里,人们总是从熟悉中获得个别的认知,而不上升为抽象原则。就如《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人解释“孝”时,都是根据其不同的性情,具体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回答。并没有给孝下作一个总体的规范。所以在礼俗社会中并不需要笼罩万有的真理,并不需要面面俱到的法。礼俗社会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波散开去的族群、圈子,它是有差序等级的,离中心近的,关系亲,越往外越远。在执行法律时,也是以与中心的远近而存在弹性的空间。比如孔子与叶公谈父亲偷羊,儿子不该举报,应背着父亲跑,这就是将亲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孔子的道德系统中也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他不能做到像耶稣普爱天下,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的道德原则是因势度情,可伸可缩,能收能放的。
生活手帐:
(一)开支
水果:45元。
累计:累计:2676.26元:食物开支621.19(周193.24),服饰开支1575.93元,园艺212.94元,医药费50.37元,文化263.77元,日化39元。
手机使用时间:2小时45分。微信1小时48分。简书26分。手机淘宝24分,其他26分。
(二)日程
6:50起床
读书六小时
练字一个半小时
日记两小时
散步一小时
(三)总结
日记,最好能提前到下午,从容地写。目前,写作思路仍未打通,还处于抄书状态。同样读书时专注力不强,故思维不活跃。明日继续用力。
练字时,与人聊天,毫无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