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1000字心情随笔每天写1000字

我崇拜清晰的思考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5人  d4b3c14b7f56

梳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想的东西, 要是不写出来总感觉脑袋乱乱的!

1.核心点:使得脑中的世界变的清晰

刚出社会时,眼前的社会一片混沌,我迷茫,不知所措,很想让眼前的世界变得清晰一些,我知道我并不孤独。

所以从学校毕业到现在一直不段优化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得自己的脑中世界变得清晰。

以这个为指导核心

我非常崇拜科学,非常崇拜清晰的思维 。

于是开始对思考方式的思考,开始了解人类的基本决策方式,生活开始朝决定理性的方向走。

比如:看书开始转向非虚构,综艺节目基本不过看,开始关注时间消费和注意力花费问题,也开始相信时间积累的力量。   

喜欢跑步,并不是为了健身,刚开始的目的是运动能够放空大脑,跑步过程中我什么都不用想,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在工作方面:追求文案的评判标准,使我更推崇营销,这些认识在跟本上都是对思维清晰的努力,我讨厌这个混沌的世界。  

(上面说的不仅针对个人,也针对企业,好像有本书讲的就是,很多公司在做各种决策时都会是在一个整体的核心下面进行,它所做的一切事情在本质上都是受制于这个核心策略的指导,甚至包括人的行为,也就是公司的策略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进而可能影响人的态度等等)

这种方式对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似乎有点残忍,毕竟人除了理性外还有情感和本能的。

所以推崇科学,推崇理性思维给我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使得自己越来越淡然,越来越“冰冷”, 这与人情感和本性的矛盾,甚至在某段时间内导致思维的瘫痪,非常痛苦(我把他称之为周期性的爆发)

很长时间对定期的阵痛感无解,直到有天拿起一本虚构类的书,才发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这种带有温度的文字,使得心灵得到安慰,甚至进入意识流状态。 虽然学校里也看这类书,但确实没产生过这种感觉(寻找原因:可能是学校里没经历过前面思维的痛苦吧!)

2.想了解人类的大脑结构是如何决定人们的决策行行为。

所以看了一些脑科学方面的书,开始了解我自己的决策到底是如何做出的,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它,对他们的认识,使我在看清脑中的世界方面有了一点小进步吧。(后来还作用找了自己的工作当中——后面说)

3.是否在人生活中会有些许的模式出现?(这点和原则比起来呢?)

在公司层面上会有各种既定的模式来应付工作(比如华与华方法对于品牌的建立)

在个人层面上是不是也有既定的模式方法来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呢?   

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肯定是有的:比如那些讲课的老师就那一套东西来打天下,这种流程化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一种节约时间同时有效传播的方式。 

4.事情是不是最好要找到一个标准来判断?  

现阶段 ,我认为是的, 因为这很符合我前面的那个核心点  (思维清晰)

因为有了标准,才可能知道如何判断,虽然很多关于艺术方面的事情对这点很有争议(这里就不再争论,就像我去国博看那些艺术品时,我是无感的,还要我装着看懂了似的,我做不到啊! )

用到找工作上:

首先我确定了找工作的基本标准:

价值观,成长 ,金钱

最近才做的更新,之前考虑的总是把成长放在第一位,以为成长就是一个权重很大的判断标准,进而我问自己哪些公司发展最快?这个基本不用想,当然是互联网公司。

所以就形成一种认识是:认为去了互联网公司才是一份好的工作(我指的是设计类的)

所以在建议同学找工作时 我就给的是这个建议(他做UI) 

直到上次和某人聊天,他说,现在互联网公司里的设计几乎什么都不懂,这是不合格的。比如:让他们去印刷厂机器上调颜色,他们就不会,甚至对接紧密的文案他们也一脸茫然,他认为这是互联公司发展太快的一种畸形的产物。 

我无言,问这是不是社会发展分工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他并没有赞同我的回答,而是说那些做到总监位置的人,不是不懂设计,不是不懂文案,不是不懂市场,而是他们不需要自己亲手做而已。

所以现在如果要我再次的给建议的话,我会说:去尽量找一家价值观相同的公司,为什么我没有建议去找一家什么都能接触到的公司呢? 

个人认为,能容下接触各个方面的公司一定需要价值观认同的,这个是一个更为基本的前提(现在只能理解这么多)

5.如何做一件事情?  

这个题目真大,但我认为所有立起来的目标都有一个基本的过程,(最近才发现的)

基本如下:

第一:确信基本目标

第二:判断基本标准

第三:拆解目标过程

第四:找关键影响因素

第五:努力优化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帮助理解: 

比如:你开始要学写故事或小说,完全小白的你如何开始?

第一:你要明白,你的目标就是写出好故事

第二:拆解一下目标: “好”和“故事” 

第三:去搞清楚,什么是好的,有哪些标准?(你会发现发现一下影响因素:好的故事情节,好的角色人物刻画,应景的场景设置,冲击式结尾等等)

第四: 去优化你找到这些因素

比如:如何能够写出好的故事情节 ,你可能会获得下面这些:

增加情节的冲突 ,通过设置小说主人公面临的冲突,你会得到精彩的小说环节  

一定要让主角的经历绑定他的生死决策,也就是他面临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生命危险(想想那些激动人心的美国大片的基本情节)

下面以文案为例来说明这个过程如何操作。

第一:目标写出好的文案  

第二:好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那些因素影响了这些标准  

第四: 如何着手优化这些关键因素  

具体实施: 

第一: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目前我更赞同:奥格威老爷子的文案标准:促进销售。 其次了解什么是文案, 目前的理解就是:文案就是沟通(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第二:知道好的标准是促进销售,那问题就变成了那些关键因素影响了这个标准呢? 

现在的我认为, 文案的吸引力,文案的说服力。也就是

第一:你要让你写的东西有人读,你要解决的是文案吸引消者来阅读

第二:你说的东西,消费者不信也不行啊!你要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 

第三:消费者相信了你说的,但你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购买,所以下一步你要解决消费者动机问题,让消费者有购买欲望!

这些因素少了那一步目的都可能达不到,所以努力的方向就是在上面三个关键因素上去优化!具体在我的那篇我对文案的理解里已经做了说明:链接

总之:这些努力都是围绕着如何让世界变得清晰一些,哪怕只是在这个混沌的世界清晰一点点也好!(可能上面写的过程有许多的不足,甚至是完全错误,但希望获得它,我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

总结来说就是:拆解过程法

这个原来接触的量化目标方法不同,我理解的量化目标只能说 对自己建立的某个目标不断的分段,从而获得很多的小目标,然后在某一阶段只需完成小目标就好,他更多的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划分的。但可行性上我觉得并不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而拆解过程法,我认为能弥补这个缺陷,给予每个人方向性甚至是具体步骤的指导。

基本过程:确信目标,搞清楚基本概念定义,找到关键词的标准,寻找影响标准的关键影响因素,然后不断的优化这些因素! 具体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可以举个拆解过程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说服一个人戒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点着烟之前所有的步骤。

●在便利店、杂货店或加油站买一包烟;

●去一个能吸烟的地方,为此,他需要离开工作场所、走出家门、走出饭店或酒吧、走出其他零售场所……

●拿出烟盒;

●打开包装;

●拿出香烟;

●点烟。

如果你认识吸烟者本人的话,你还可以把这些可能会导致流失的步骤分得更细。

 所以对应的你可以做一下事情来减少吸烟

一个可能的选项是不让吸烟者担任家庭中的主要购物者,这样他去购物场所的次数就会减少。

我们还可以让这个吸烟者在加油站旁边付加油费,而不是到服务站内,以免他受不了诱惑买烟。

鼓励吸烟者把烟放在一个不容易够着的地方,以延迟他拿出烟盒的行为。

还可以在他的烟盒里放上口香糖之类的东西,让他在打算取出香烟时多个别的选择。

把目标行为分解为更小的步骤也为我们干预这些行为提供了灵感。而如果我们只关注目标的话,也许就不会产生这些灵感。

这点在营销上也有运用:我们称之为“最小行为改变原则”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劝服别人改变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但你看厉害的电商都是如何做的,他会在包装上给试用装,试用装使用不满意你可以退货,从而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还比如,包装是上有单瓶装,两瓶装等等,整箱购买可能消费者可能会慎重考虑,但购买一袋,一瓶还是很容易的!  

第二部分:

思考方式上总结:

1.多想一步(thinkplus)  

你多想一步,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少想一步, 这点最初是某些营销人身上发现的! 

到现在我认为有两种方向:

第一:向前多想一步

第二:向后多想一步 

什么意思? 

向后多想一步:

比如在电商上, 为了把物流的事情写清楚,一般都会写上24小时免费送货。

但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商家、他们写这点的时候:买洗漱用品的,下单后24小时发货,免费送货上门,内有体验装,可先体验,不满意和破损物件免费上门取件全额退款!

买电器和家具的:24小时内发货,免费送货上门,免费安装,1年免费保修。

我们看到同样是一句话,但本质上却有很大差别,消费者在最后下单之前考虑的点会很多,比如物流问题,破损问题,大件安装问题,保修问题,送货上门还是放在投放点自取,产品不满意多长时间内可以退货,退货邮费谁出等一系列问题 ! 

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可能导致消费者不愿下单,所以向后再多思考一步其实就是为了消费者少思考一步。

我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在集体中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在发言的时,总比别人多思考一步,并能给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向前多想一步:这点最早是在读了一点哲学书的时候接触到的。   

读的那些书我收获做大的也就是一种向前思考一步的思维方式了,如果你知道哲学家想证明某个观点错误,你就会发现,首先他会找到这个观点的前提,然后证明这个前提可能有问题,从而全面否定现在的观点! 

也就是他们总是思考事情的那个前提条件,这在正常人看来可能觉得奇怪, 因为我们接受到某种观点时,首先总是思考它的内容是不是正确。否定对方的观点也常常知识表面(比如语言本身)上否定。 

举个例子:

我记得大学的一场关于:法律到底该不该容情的一场辩论赛,开始的十几分钟双方都是在内容层面上去试着反驳对方,直到有个胖胖的男同学站起来说:我们的法律在制定之前就已经考虑过了人类情感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法官判定上就没必要考虑容情的问题。(这个就是比对方向前多想了一步,在前提上考虑辩论的主题了)   

然此时对方还在内容层面反驳(人家都已经在前提上否定你了,你还在内容层面反驳,基本胜负已经定下来了) 

在营销上,这种思维也被不断扩展:

比如,然一个平面设计做一张海报和一个营销人做一张海报,就是真的不一样。

让平面设计做一张折扣海报,首先他思考的是画面内容是什么,如何构图,有哪些信息等

 所以你看到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海报千篇一律,消费者基本上呈现一种麻木的状态。(这类海报的制作者都假设了一个前提:我做的东西消费者就一定会看)

但有一类人,他在做这张海报是时,首先想到的是,假设我做的这张海报没有人看,我怎么办啊?   

所以他在开始构思之前考虑的问题是:我首先要解决消费者不愿意看的问题,其次再谈海报具体内容等。

这就是营销人做海报和平面设计做海报的区别!

本质上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总结起来就是:营销人做海报总是会向前再看一步! 

2、两个维度思考

这种处理思考的方式,我想很多人都见过,也有很多人提过,我最早看到的是在采铜的书中。

举例来说: 时间管理四象图

把事情重两个维度做了分类:如下

好,你或许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心理很不屑,就像当初我看到这张图一样,但这背后确是一种思考方式,这个才是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么?  

3.扩大思考域之:框架清单思维

这个思考方式主要是能快速提供多条思考路径,最初接触的到的这点是知乎大神采铜介绍的

下面直接搬上他举得例子:

 比如:如何设计一款新奇的饼干?

第一步:抽象出尽可能完整分解问题的维度, 这些维度就能够一下子扩大自己的思考内容。

对每一个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尽可能的找出多的表现值,一构成维度矩阵!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还有就是李靖对文案写作的使用

比如:他寻找产品核心需求,就列出了人的11种需求,当我们接触一个产品时 我们就能将需求一一套用到该产品之中,从而使得自己获得足够多的答案。(当然,要找到那个核心的需求,我们还必须用核对清单去筛选,直到找到那个最优解!)

对于清单的使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飞机起飞前对飞行的检测所用的检测清单,目的就是要穷尽所有可能, 同时保证每一项不得遗漏!

写了很多,都是一些思考过的我东西,

理出来会好一点,否则很占用大脑内存的,恩是这样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