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录》:才艺足当恩宠别,只堪供奉一场闲
01/ 宣华匿美人 泱泱才与情
花蕊夫人,徐氏,生于蜀地。与其姊有倾国色,又才情绝。花蕊夫人为前蜀王建的皇后,极尽奢靡享乐的蜀王室,是花蕊夫人宫词的孵化器。统共留存的九十又八首词,将晚唐五代的蜀宫,一一呈现在后人面前。然而,在学术界,花蕊夫人的宫词,似乎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说起宫词,最先想到的便是《花间集》。后蜀广政三年(940),赵崇祚辑录唐五代18家词人的五百首词,编为《花间集》。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王士禛),居十八家词人之首。温庭筠词风秾艳,与韦庄的清丽风格,构成了宫词的两种基本风格。花间词文辞绮丽,情亦婉转缠绵,与之不同的花蕊夫人宫词,少愁情,多叙事,宫廷宴会,“琐细趣见”,无一不足。
苏的这本《宣华录》,非像前人考据注释,而是根据词意进行演绎,补充旁枝末节,晚唐五代的蜀宫,如画卷铺展眼前。这种“去学院派”的书写方式,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
全书根据花蕊夫人之宫词内容,细分为十二卷——宫阙楼台、绣陌交通、良工巧物、花果栽植、宴饮行乐、应时饮馔、四时嘉节、闲情逸趣、骑马射猎、歌台舞榭、谪仙冠裳、宫人日常。每一卷辑选相同题材宫词,进行叙说,旁征博引,试图赋予词句更加丰富的内涵。
花蕊夫人无疑是有才的,诚如作者所言:她仅是以一双明慧的旁观者的眼睛,操持纤丽笔墨,记录下所见所闻,留与后人评阅。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凝视着蜀宫之人、之事。而情呢?她的情,以及蜀宫之人的情,皆隐匿在她的词句之中,藏匿在无数的细小事物之后,或欢愉或悲哀。
宣华苑修于王建当朝,王衍继位后扩建,原先的摩诃池改名宣华池。宣华苑这个皇家花园,是花蕊夫人宫词生成的空间。这里的景、物和人,都带有皇室后宫的特征,亭台楼阁,飞檐连廊,香雾缭绕,弦歌不绝。贵家公子,世家美人,闲适泛舟池上,笑声连连。“集世间各样情态、人态于一座园池,才是真正的宣华。”如斯景况,诉之词句,给后宫孤单美人无限慰藉。
02/ 宣华旧事,不过一花一木
“殿前排宴赏花开,宫女侵晨探几回。”唐时的“探花使”,常折枝赋诗,孟郊登科时,咏出了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蜀皇宫,依然留存着唐人的浪漫气质。牡丹高贵雍容,“牡丹移向苑中载”;海棠艳丽妖娆,“海棠花发盛春天,游裳无时列御筠”;芍药妩媚多姿,“慢梳鬟髻着轻红,春早争求芍药丛”;桃花鲜妍浪漫,是该“傍池行困倚桃花。”……繁华为我一朝开,何不排宴赏花来?谁言草木无情,无情的是人、是时光罢了。
古代女子流行簪花,美人簪花,更增几分动人姿色。只是,花易凋零,美人会老去。当繁花盛放,都应付出深情;当每一瞬深情发生,何不珍惜?
除却繁花,还有相思红豆。《海药本草》有载,红豆蔻生南海诸谷,能醒酒,择嫩者,加入盐,采时连藤枝,果子不易散落……看这百科式的文字,多无趣。而看看诗词人眼中的红豆,是温庭筠的刻骨相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王维的殷切劝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欧阳炯的逸趣:“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是花蕊夫人的羞惭:“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觎见,故将红豆打黄莺。”
许多年前,老屋附近的古井旁,灌木丛中挂满了崩裂开来的红豆子。藤将枯未枯,细长的豆荚,大张着口,盛满了红红的豆子。和小伙伴们,越过荆棘刺的灌木丛,站在古井旁,攀着藤蔓,采撷红豆。每每一个不小心,将豆荚中的豆子剥掉,就引来阵阵惊呼声。那时是不懂相思红豆的。摘来的红豆子,被用来当做过家家的钱资,还用来当做武器,就像词中所写,只不过“打黄莺”变成了“打麻雀”。红豆依旧年年生着,采撷的人,早已分散天涯。
相思红豆表相思。美人多情,寄相思于一颗小豆子,无奈又悲伤。这一花一豆,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宣华苑内的草木,在花蕊夫人的笔墨之下,亦鲜活了起来。
五代南塘 周文炬 / 合乐图(局部) 现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03/ 宴饮行乐,是为对抗无常人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短苦,何不及时行乐?王建即帝位,三年而崩;王衍即帝位,五年而崩。即使是生于帝王家,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人生无常。那么,放纵似乎是抵抗绝望的最好方式。其实,也只有帝王家,只有权贵之人,才有条件去放纵。平常老百姓,只能在贫穷困苦和乱离中,挣扎生存。
蜀宫的宴饮行乐,大抵和许多皇室后宫一样,极尽铺陈和奢靡。百花同美人一般争妍,进献而来的美酒,酒香馥郁。酒不醉人人自醉。佳酿总要美人相伴,不过是美人醉态更加妩媚,就如华清池畔的杨玉环。花香酒香,萦绕整个后宫。花蕊夫人泼墨记叙:“殿前供御频宣索,进入花间一阵香。”
常常羡慕李白的浪漫潇洒人生,常常想“莫使金樽空对月”,只是常常事与愿违。人生天地间,忽如白驹过隙,人愿意做、想做的、应该做的,不过是使自己过得更幸福些罢了。不喜欢的,便不争不抢;喜欢的,用尽力气也要达到。花蕊夫人以其智慧活在后宫,见惯了宫中美人争锋相对,只为赢得一朝帝王心。她是淡漠的,她也曾年轻、也曾艳冠六宫,只不过那也是“曾经”,而如今,她看着的,就像是幻影,过去的自己投射在年轻妃子们身上。
花期短暂,美人迟暮,也不过就几年青春可供挥霍。将失落、失意之情寄托在外在事物上,无可厚非。然而,只有少数人,才会诉诸文词,从内在寻求安慰。花蕊夫人是属于后者的。她的情,是不外露的,她的眼光,对准的是宫中百态,而不是自身戚戚艾艾的愁情。
宴饮之上,少不了乐曲助兴。唐乐已是一大高峰,唐明皇宫中大乐,尽显盛世繁华,一曲《霓裳羽衣曲》,唱尽当世浮华。而后蜀皇宫之乐,亦工于靡靡之音,王衍被俘至咸阳,仍唱:“尽是一场傀儡”。就如南唐后主李煜,亦叹:“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极乐之后,只怕只余一声长叹。
04/ 赏玩器物,不过是细数小平凡
宫中之事物,往往是极致的。玩乐是极致的,虚妄也是极致的;情是极致的,怨也是极致的。在宫廷奢华的生活表皮之下,虽然可能是一堆虚无之感,但是却无法掩盖其张扬、精致的事实。
是的,这里的生活是精致的。偏安一隅的蜀王宫,借着“天府之国”的富庶,尽享人间极乐。不过,大型宴饮的奢华,却抵不过日常的小平凡。排场盛大的宫宴,可能没有平凡日子里的一杯茶更让人舒心。
酒事,茶事,各自担着不同的职责。因着不同的品味,酒让人迷醉,而茶更多时候让人清醒。苏辙有言:“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音”。宣华苑的茶事,亦是精致的。从煮茶工序,到茶盏赏玩,都是可以让后人玩味的。
饮茶蔚然成风的中唐,出了“茶圣”陆羽,其《茶经》是后来人研究茶事的瑰宝。花蕊夫人所记:“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烹茶。”煎茶工序复杂,不必赘言,而茶器,就值得多言两句了。唐朝茶器,精致华美,一套茶具,从采茶的茶笼,到煮茶的茶槽子、碾子、茶罗子、长柄勺、贮盐台,再到饮茶的茶碗、茶托、茶盏,等等,小小物件,却精美极了。
除却茶事,还有钓鱼之事。后宫美人,哪怕纤纤玉手,也想学人垂钓,花蕊夫人以词记下这出轻喜剧:“忍冷不禁还自去,钓竿常被别人拈。”欲享钓鱼之乐,却不耐寂寞和冷清,丢下鱼竿兀自离去。皇室垂钓之乐,一部分建立在钓鱼旨趣上,一部分源于精巧的钓鱼器物吧。金钩挂香饵,鱼儿咬不咬钩都无所谓了;精巧的盛鱼器皿,即使无鱼可盛,好像并无挂碍,这些器物本身就足够令人愉快了。不管钓鱼技术如何,工具仍是要齐备的,就像现代人那样,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装备买好了,过后有无去做就不得而知了。
诸如此般,对物什的赏玩,是人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不管是乐器、茶器,还是钓具,唐人是有话语权的,晚唐五代仍承续唐时风潮,处于不安稳的社会之中,更多的许是对器物背后平凡生活的追求。
五代 乞巧图(局部)/佚名 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这本厚实的《宣华录》中,作者从蜀王宫的楼阁建筑,谈到蜀宫生活的点滴,直谈到宫人对修道成仙的向往,几乎涵盖了整个晚唐五代的生活情状。从一个后宫女子的词出发,一点一滴剥开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面纱。
所有新书评,均已发同名豆瓣,请勿私自转载。
2018/12/22 于STU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