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兴之所至的资本吗?
最近在公众号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小雅是一位毕业于985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因为恋爱而追随男友到了他所在的城市工作。对于未来发展和人生没有什么规划,没有什么喜欢也没有什么不喜欢的职业,只想和男友在一起,可不巧公司裁员她被离职了,而且因为感情的变故还与男友分手了,30岁飘荡在异乡,最后只是做了一名文员。
其实小雅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凭感性和个人意愿选择了工作。她既没有考公务员也没有做教师,而是做了几份随心的工作,以至于最后和男友分手、工作被辞都还没有明白要的是什么?
其实和小雅一样,很多人都活得不明白,我自己也是到了中年也没搞清楚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我的人生到底可以怎么活出意义。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小雅做事喜欢“兴之所至”。
兴之所至就是指人心里突然或偶然对某事产生了兴趣,随遇而安,随性而为。生活发展到了哪,就走哪儿,就像一艘没有目的地的小船,随风飘到哪儿,就停靠到哪儿,没有目标和方向。小雅毕业后的目标就是追随男友,找到一份可以接受的工作,不管这是不是我想要的。所以这一类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往往会弱一些,往往更注重过程和体验,做事的目标性不强,不怎么看重结果,因为体验能给他们还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反观我自己也是一样,我有很多兴趣和爱好,我喜欢学习各种事物,我学习沟通、写作、意志力、阅读、亲子、教育、PPT操作、语言等各种课程,我徜徉在学习的海洋里,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我只是爱好这个学习的过程,并没有问自己为什么?我想要什么结果。难道只想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不一样的新奇感和满足感吗?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爱过就已足够”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结果没有关系,我已感受到了我想要的,就OK了。但是人生有多少时间是我们可以不停地试,不停地任性,而不考虑结果的?很多人没有“兴之所至”的资本,不得不回到红尘之中继续索求,寻求一个安心和一个结果。一方面在红尘中打滚、坚持、奋斗,另一方面又追求精神世界的知足和恬淡。到底孰轻孰重,看个中境遇,自己体会。
造成小雅结局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与她的人生阅历有关。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人的经历较顺,没受过什么挫折与磨难,在做事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那么多,也就不会给自己做什么规划或谋划了。
对我自己来说,求学的经历简单而纯粹,往往听从父母长辈的意见和自己的内心就够了,一路上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只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就行了,但是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经历一起事情和磨难后,这时才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一起伏的过程往往有数年之久。谁能一下子参透自己的使命和目标呢?
不过还好,经历和有意识地思索让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直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是谁说的,“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和放下,将注意力永远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