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人物春秋国学与传统文化

第一章 神往五百年16‖何为“兵家常事”

2018-02-10  本文已影响123人  莫小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其间,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他的名字叫“兵家”。

兵家有四圣,分别为: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小圣鬼谷子。

这样的等次划分,鬼谷迷可能有点不高兴。但却是史学界认可的,主要从四人传世兵法的影响力而论的。

自古有一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是解释为“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经常遇到的事情”。

言外之意,是指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一定会成功。

这只是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什么才是“胜败乃兵家常事”的真正含义呢?它的背后又有什么大智慧呢?

读懂这句话背后的智慧,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兵家”。

“兵家”这个名字,不像“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一样,仅视为是对在某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某位人物的尊称。

“兵家”代表一个思想派别,是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其创始鼻祖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子。

孙子从公元前512年出山助吴,到前503年二次隐遁山林,整整十年时间。

在出山的10年间,孙子有两项巨大的成就:一是用毕生智慧撰写《孙子兵法》,万世流传;二是助吴灭楚,虽说就差那一丢丢,但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精彩桥段。

孙子强调:兵者,诡道也。

“诡”是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的意思,“道”是途径、方法、计谋的意思。大致是说,带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迷惑敌人。

随后,孙子在《兵法·始计篇》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厉害但要示弱,攻击近目标,要做出攻打远目标的样子。同时要避开锋芒,对手好冲动,你就骚扰他;对手处事谨慎,你就骄纵他;对方内部团结,你就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突然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是“兵家”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无法事先刻板传授。

《孙子兵法》中也专门有关于“势”的篇章,着重阐述“势”在两军作战的作用。

好了,我们搞懂了“兵家”的思想,再理解“胜败乃兵家常事 ”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悟呢?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孙子,也不是出自“兵家四圣”中的某一圣之言。

这句话最早出自《旧唐书》。

《旧唐书·裴度传》中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写到:"操曰:'非郃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从此,“兵家常势”,变成了“兵家常事”。

这一“势”一“事”之变,却使整个含义发生了诺大变化。就像“楚辞”对“口水诗”,或者“甘茗”对“白水”之比。

莫小谈认为,“胜败乃兵家常势 ”的真正意义,绝不是一句安慰之言:你打了败仗没什么,只要汲取教训,下次取胜,依然是好同志。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势 ”是指胜与败,是“兵家”学派经常运用的“招势”。这里的“兵家”二字,不是指“带兵打仗”的将军,而是指“兵家”这个思想流派。

它的真正智慧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胜败不定”。这是传统的理解,就是作为将帅,要认清胜败无常,不要太计较。

二是“胜败稍纵即逝”。战场上的“胜败”,会根据局势的演变而决定胜负,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三是“兵家要善把全局”。就是说“胜”与“败”,是“兵家”经常运用的“形势”。带兵打仗如果不着眼全局,一时之胜,也会导致整体之失。

四是“兵之诡道”。“兵者,诡道”是兵家的核心思想,是一种故纵、一种引诱。一场局部战争的失败,很可能是在为整体作战取胜而采取的诈败,带兵打仗的人,你一定要认清形势啊。

我想,这才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的大智慧。

如果你非要理解为“不过是一句说给败者的宽慰之言”。那莫小谈也就“呵呵”了。


作者推荐:

装睡不算

听话听音!庄子的“盗亦有道”其实是在开“儒家”的玩笑

兵家“慎战”,墨家“非攻”,哪一学派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生涩难懂,庄子说,我来举个栗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