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2周问题和改进汇总

2017-10-16  本文已影响8人  成长路上的碎碎念

20171015 周日

问题1:《思考快与慢》没有准时阅读

期待:每周一三四六下午17:00准时开始阅读
原因:
(1)保持秩序感的重要表现
(2)形成习惯,确保不被其他任务挤压,不打乱原有计划
(3)通过坚持阅读提升理解力,增加底层知识
假设:
(1)保持秩序感就体现在准时开始做规定的事:日程事件→没问题
(2)如过不准时开始阅读,就会打乱计划 →没问题
(3)阅读能够增加理解力和底层知识 →没问题
行动:
制定计划,每周一二四六下午4:55定好闹钟,准备进入阅读。
实际情况:
意识到要阅读,但手头周回顾没做完,想要把周回顾做完。于是就推后了1小时。
why:为了确保周回顾完成:共读开始之后连续面临日签+日更留言的任务,周回顾不完成的话可能当天无法完成。→周日时间需要详细规划,如何确保17:00前完成周回顾和周计划?
why:中午吃完饭以后花了1个小时在github上,使得周回顾完成时间推后。→突发事件:报名认知写作课程预约 →考虑:如何防范这种突发状况?
why:午饭时看微信啊,看订阅号,于是就看到了通知,然后就怕来不及了。
why:午饭时没有安排常规任务,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习惯性刷微信。 →以后中午吃饭考虑直接看TED,不看微信,避免新信息导致的突发事件需求。
why:三餐时间并不稳定,且下意识地只安排了吃饭一件事,但事实上,吃饭的同时一定会干别的事情。 →将三餐期间可以干的事情确定下来:听《思考快与慢》的喜马拉雅,或者看TED
下一步行动:
1.以后三餐期间安排听喜马拉雅或者看TED→确定下周听和看的清单。
2.以后午餐期间不看微信信息,晚上才看。

问题2:周回顾效率不高,实际耗时超支

差距:原计划4小时完成,实际5小时04分完成。
原因:
(1)时间统计耗时过长:每日消耗没有做到每天记录,要补全整周的内容,多花了时间。
why:平时回顾时对消耗时间的记录并没有处理,只是单纯记录,没有整合。
why:暂时想不到要如何处理和整合。
why:并没有将每天的时间计划和实际消耗情况进行记录并对照。
why: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打心眼里觉得不是很重要。
→本周开始坚持记录一整周:从每天睡觉开始到晚上睡觉前,全部的时间都记录下来,然后晚上整理归类
(记在大的笔记本上)
(2)整理问题、成就和待办思路不清晰,只是凭感觉记录和总结
why:每天的问题只是简单分析,并没有深入分析到本质层面;问题、成就和待办分散在简书上,没有写在卡片上,看起来不直观,不容易前后联系。
why:
* 反思放在回顾中,急着完成睡觉,没有精力认真思考 →将问题记录在卡片上,第二天早起思考。
* 每天都是边想边写,写完发布就完事,没有对思考的结果进行收集 →每天早晨对前一天的反思内容进行整理,写入行动卡
* 每天反思的问题过多,精力分散 →以后每天只反思2个问题,其他问题写入卡片,待其他碎片时间思考。

下一步行动:
1.每天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及日回顾时,将当天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第二天早晨集中思考分析。
2.每天早晨对前一天的反思内容进行整理,将经验、改进和下一步行动写入行动卡片。
3.每天回顾中只对2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他问题写入卡片,待其他事件思考。

20171016 周一

问题:认知写作学课前预习未完成

* 差距:

期待:完成认知写作学课前预习
假设:计划中已经详细安排过时间,应该足够完成
实际:计划外任务耗时过多,挤掉本该安排给该任务的时间

* 原因:

(1)突发事件1:Teach Now项目邮件往来花了很多时间→计划的时候没想到,并没有提前预留时间
(2)突发事件2:《意志力》宣讲和小组信息无限度浏览→没有提前记好宣讲的时间,计划中没有足够的风险预估。

* 改进:

(1)对一件事进行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达成结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具体的行动细节,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2)以后任务活动信息的通知都要马上记录,并写入日程表,避免临时遗忘

20171017 周二

问题:日回顾时间推后,导致分析反思和成就+问题梳理均未完成。

* 差距

期待:每天晚上最晚8:30开始日回顾,完成任务完成情况+反思+总结文档
假设:每天8:30之前其他任务全部处理完毕或者直接放弃,不再处理任务未完成任务。
实际:为了不被《意志力》群踢,8:30开始梳理关键词关系,然后一直梳理到10点多。

* 原因:

(1)思路不清:没有仔细去想为什么要参加《意志力》活动,然后也没有去思考自己的目的背后是否有假设,以及假设是否成立,决策和行动都是基于盲目的冲动。
(2)不是为了热情和兴趣做事情,而是为了害怕失去什么而做事。
(3)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清楚地找到自己当前任务的抓手,盲目跟着乱动,陷入焦虑。

* 改进:

(1)但凡开始一件新的事情之前,都要对原因和目的进行分析,找到目的背后的假设,根据原则判断价值;
(2)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和到达的途径进行梳理,确定抓手任务,然后集中精力投入,避免盲目乱动。
(3)放弃一切因为害怕失去而跟进的活动。

20171018 周三

问题1:注意力严重分散,状态很差

* 差距

期待:按计划执行并完成任务,只在休息时看微信,不影响正常的任务完成
假设:自己可以很好地抵抗手机信息干扰,只是偶尔看一下信息,不会受什么影响
实际:信息太多,一看就停不下来;且不看总害怕会错过什么,即使不看手机,也静不下心来。

* 原因:

(1)群里面信息太多,而且都在拼命输出,看别人的输出很容易不知不觉投入;且看了太多的输出,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
(2)本次活动老大放出的信号是要筛选后宫人员,而自己又有想要努力加入的冲动,于是总想抓住机会表现,但输出能力不足,内心产生了信念冲突,信念冲突导致了负面情绪。

* 改进

(1)澄清自己的目的,想清楚背后的假设,专注于自己,不要总去追着别人跑。
(2)找到冲突的信念并进行分析,相办法找到两个信念的平衡点,或者直接抛弃错误的信念。

问题2:因输出内容困难,与别人比较和对于不输出就出局的害怕,产生了焦虑和无力感。

* 差距:

期待:参加这次活动,以进入后宫为目标,努力持续输出并分享。
假设:只要持续输出,就能被老大选中。
实际:
(1)输出困难,写东西没有思路,写耗时很长,影响其他任务推进。
(2)发现群里小伙伴们输出能力都很强,觉得自己这样的能力很难挤进后宫。

* 原因:

(1)假设错误:老大说要筛选伙伴,并不是筛选那些内容没价值瞎输出的伙伴的,他要筛选的是同频的人。持续输出≠可以加入后宫,更重要的是能力。
(2)能力不足:能力还不足以加入后宫,却产生要加入的想法,逼着自己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信念冲突而产生挫败感。

* 改进:

(1)调整假设:进入后宫的前提是有能力+有持续的成果,不是一时的勉强输出。踏下心来去做事,整理卡片和成果,先打好自己的能力基础。
(2)将提高能力作为目前抓手任务,暂时不要去想进后宫的事。不要为了进后宫而进后宫。要搞清楚,自己ID核心目的是成长和提高,而非进后宫。进后宫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成长,但在那之前,先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20171019 周四

问题1:日更留言只完成1篇,今天的未完成。

★差距:
期待:今天将2篇留言都完成
假设:早上完成1篇,晚上完成1篇,很轻松。
实际:早上没起床,晚上没时间。
★原因:假设有问题。
★改进:考虑早晨起不来的可能。早起的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不能随便把任务安排进去。
★下一步行动:下周开始除了周日之外,其他日期全部当天完成日更留言(18:30-20:00)

问题2:两个核心任务均未推进

差距:

期待:预习认知写作学2小时,并将中午相通的思路进行详细思考。
假设:做完日计划的时候才12点,下午应该有时间完成这两项任务。(内心的一种感觉,更多的是毫无理性的希望)。
实际:下午的时间几乎全花在去Dollar Tree买东西、吃饭和休息上了,完全没有时间再做别的事。

原因:

1.假设有问题。并非基于理性,而是出于心里一种非理性的希望。导致在做出计划的时候,完全无视可用时间与所需时间的比例,完全无视可能出现的风险,自欺欺人地把所有的任务都写进计划,好像写上去了就能完成一样。
2.信念有问题。对待计划始终都不够严肃,不能把计划当做规则来看,随意地定计划,然后又随意地不完成计划,不能做到以进度为导向。其实计划应该是像法律法规一样的东西,既然制定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写入计划。只有抱着这样的信念,才可能做到谨慎写下计划,只选择那些能完成的事。

  改进:

1.做日计划的时候严格控制任务量,充分考虑任务耗时与可用时间比。任务耗时总量不得超过可用时间30分钟以上。
2.调整信念,严肃对待日计划。接下来如果写入计划内的任务完不成,就无条件推后时间,保证完成再睡觉。

 下一步行动:

梳理整合最近一周的消耗时间和各项任务耗时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日计划清单模板和计划表格。

20171020 周五

问题1:《思考快与慢》共读完全没有参与,心里稍微有些愧疚感

* 差距:

期待:每周按时参加4次共读,没有分享时自行阅读。
Why:参加活动,要保持秩序感;要保证这次共读有意义。
假设:保持秩序感必须每次按时参加活动→✘;坚持按时阅读,共读才有意义。→✘
实际:下午有时候有其他紧急任务,很难保证每次都准时开始阅读。

* 原因:假设错误。

1.保持秩序感的关键是稳定地输出成果(卡片),而非按时参加活动,或在固定的时间阅读。
2.共读有意义的前提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一开始是为了提升理解和了解大脑工作原理参加活动的,真正的有意义应该是通过稳定输出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消化吸收,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中,而非按时参加活动。

* 改进:

修改共读活动原则:在保持进度的前提下,确保每章稳定输出卡片,降低对阅读时间点的要求。

问题2:日更留言耗时过长,心里有点不是很满意。

* 差距

期待:90分钟内完成1篇日更留言,今天完成两篇。
Why:基于对之前完成日更留言的耗时统计,每篇日更留言完成的时间基本上都在90分钟左右。
假设:既然90分钟是平均数,那么每一篇都能在90分钟左右完成。
实际:有些写原理和模型的高难度文章,梳理思路+笔记+留言有时候要花费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 原因:假设错误

90分钟完成留言的统计结果中未涉及具体的文章类型和操作流程,之前一般都是A4纸简单记录文章框架之后马上用模板写留言,这样的情况下难度不高的文章90分钟内可以搞定留言。但今天用知识卡片的思路记录笔记,在记完A4纸笔记之后内容进行了联想和整合,将之前学到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了打通,最终形成了一个学习成果式的笔记。整理和打通的这个过程本身是比较费时的,很难像以前一样在短时间内完成。
尤其是针对一些原理和模型类的文章,梳理清楚文章逻辑和思路就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加上组织语言的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所以90分钟只是基于之前的旧方法和简单的文章做出的统计,采用新方法之后不一定适用。

* 改进:

接下来一周对采用新方法阅读之后的耗时进行记录,统计平均耗时。
每周要留出处理高难度文章的几天,适当增加时间。

20171021 周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