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为什么开始——《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零秒思考》的作者 赤羽雄二
为什么要阅读
当这个问题已经被问烂了,仿佛回到语文课上,回答一个问什么要读书的普通问题,答案也已经千篇一律了,无非是开阔眼界,提高人文素养这类的答案,但是并不走心,我很少看那些经典名著,不知道是因为它们的标签还是内容太深奥,它们就是没有刑侦小说能够吸引我,即便是在大学里,萌发了“也许我该多读点书”的意识,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仍然很少翻完,在一个月的期限里能够翻开两三次,然后再拿回去还掉,基本上是这样。
阅读能够丰富人生体验吗?当然可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为什么这个答案无法成为阅读的动力呢?
回顾过去的阅读体验,小时候是好奇,家里订的儿童杂志和科学画报被我翻看了很多篇,后来在初高中,读得最多的是《意林》《看天下》之类的杂志,还有《龙族》《神印王座》这类小说再同学间流传很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网络小说,几乎人人都在追连载,到了大学以后,网文的新鲜感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但是还是偶尔会看看,但是课外阅读在生活里仍然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我要去读书”这个念头好像就不合群,就像高中的时候大家都要去休息的时候而你说“我再想想这道题怎么解”一样,现在看,也许只是当初所在的圈子不对,或者是自己在随意揣度别人的想法,也许是自己想要悄悄地一鸣惊人,但是没有自律的我,最终只是学校里地一个小透明。
在毕业以后,独处的时间变多,反而能够开始思考我要做些什么,开始阅读也只是一个契机,只是往返通勤的时间太长,地铁上的网太差。我一开始看的都是心理学和脑科学方面的通俗类书籍,因为我想要了解,我如何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能够更好地和他人,和父母相处,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看书的时候很有快感,但是合上书,我却脑袋空空,这不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输出只有2.5”嘛,带着这个困惑我又阅读了一些方法论的书,例如《便签阅读法》,还有很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有我现在刚看完的这本《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回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主动阅读。
阅读的心态:主动阅读
我们先来看看主动阅读的对立面,被动阅读。
被动阅读是指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阅读,甚至还不如机器,机器读完一遍至少能把文本记下来,而人在被动阅读的状态下,除了自己知道读过某一本书,可能既不了解书的核心内容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那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带着问题去读书,把被动的接收信息变为主动的搜索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是碰到的困难,比如我想要找到提高效率的办法,比如我要了解一家公司的运营模式,这个问题也可以是突然产生的好奇心,比如物理是怎么一回事,比如为什么面粉加水再揉一揉就变成面团了,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等等。
通过给自己设定问题,把阅读变成探索的旅程,也能增强自己的信息的理解。在读书前或者推进困难的时候,再思考一遍,选择读某一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那问题意识有了,可是读一本书我还是读了后边忘前边怎么办呀?作者告诉你,别慌,做好标记,之后便于查找就可以了,抛弃一遍要记下所有重点的信念吧。电子书可以加上书签,画上笔记,很容易整理,纸质书也可以用荧光笔画上重点,然后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在书页上折角,便于在一遍看完之后快速找到重要的地方。除了标记之外,作者还提到在《零秒思考》里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看完书,在A4纸上迅速写下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限时1min,能够促使自己回想看过的内容。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回看,并不是说书只能看一遍,而是先通读,了解整本书的框架和观点之后再着重看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地方。这样也避免一本书看很久都看不完,进而浇熄了阅读的热情。
总结一下,主动阅读是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标记记录重点,读书过程中不要回看,在读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本书后通过一页纸法迅速回顾内容。
够了,去行动吧!
通过第二部分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能够快速阅读一本书,可是如何检验我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种的内容呢?
作者认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后,应该把读书的一半时间放在输出上,可以是写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做一场主题分享,也可以是做一次读书会,总之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输出的环境,最好是可以获得反馈的方式,这样你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输出有什么问题,别人是如何看待你所表达的观点的。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做分享,终究是纸上谈兵,要真正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还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学到好的方法就及时尝试,早一点开始,就能更早遇到更好的自己。
本书从“为什么阅读”开始厘清了阅读的目的,也提供了一些合适的方法,用来加深理解。对我来说很有新意的一点是,作者提出的读书有量,要多输出这个观点,虽然不是很新的观点,但我是从这本书开始,有输出的意识的。关于选书,作者也提到了一些方法,仍然是从问题出发,在答案可能相关的领域选择书,可以通过排行榜,资深人士列的书单或者前辈推荐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