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精英日课

《成功公式》6:曾经功劳你给了谁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40人  b4c3eecc1b51

今天咱们继续讲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我们要说的是成功第四定律 ——

团队的成功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的、多样化的努力,但是这个功劳会被其中一个人拿走。

你肯定觉得这非常不公平。但是别忘了成功定律是客观规律。你喜欢不喜欢,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抱怨和感慨没意义,你得琢磨怎么让这些规律为你所用。

我先给你讲两个刚编的故事。

1.两个故事

小张是个学生物的博士生。他的导师是个明星教授,研究组是领域的名门。导师给小张安排了一个课题,研究组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大量积累,小张只要会用本组的看家本领就行。

但是小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情况和导师设想的好像不一样。导师认为这很好,越是意外的结果越有可能是重大发现,鼓励小张继续做。小张想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做成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实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结论。导师非常高兴,他们就赶紧写了篇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

小张意气风发,心想我一出手就扬名立万!但是他慢慢发现,这份功劳好像并没有被算在自己头上。每次出去开会,虽然导师作报告也提小张的名字,而且有时候就是小张自己作报告,可是人们讨论的时候都说这是导师的发现,媒体采访也都是导师侃侃而谈。

小张心想,这个发现要是得了诺贝尔奖,难道也是发给导师吗?

*

胡总是一个大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裁。每当公司推出新产品,胡总就会到全国各个分公司去巡视,指导产品推广。

小王是沈阳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胡总知道沈阳的市场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而小王非常了解情况,就授权小王主导沈阳的业务。小王使用了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搞定了沈阳市场。

胡总在沈阳这几天几乎都是看着小王在做事。临别之时,胡总跟小王说,我对沈阳是两眼一抹黑,这次多亏了你!

年底,总公司论功行赏,胡总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人们都说胡总是销售天才,全国通吃!胡总在获奖感言中感谢了小王……以及另外15个分公司的销售经理。小王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被总公司注意到。

这两个故事不能算虚构,只能算总结。因为这样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发生在各个领域之中。干活的是一些人,拿走功劳的是另外一些人。这公平吗?

2.诺贝尔奖预测法

巴拉巴西有个中国学生叫沈华伟 ,他也是巴拉巴西的《链接》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沈华伟2013年加入巴拉巴西的实验室之后,立即就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项目。他发明了一个算法,能精准预测诺贝尔奖的得主。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都是发给重大发现的,只问结果,不管你是不是什么德高望重劳苦功高。那好,比如说这个重大发现是这篇论文发表的,论文有好多人署名,那请问,诺贝尔奖应该发给其中的谁呢?

作者排名顺序的价值不大。物理学的论文经常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排名,生物学的习惯是把老板的名字放在最后。那到底是谁在这项研究中做出了关键一步呢?

W和Z玻色子这个发现,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论文一共有137个作者联合署名,拿到诺贝尔奖的两位作者,一个排在第105位,一个是排在第126位。但是沈华伟这个算法,就能精确地把这两个人给挑出来,跟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判断完全一致。

既然是算法,你肯定不能打电话去问当事人都干了什么。这个算法的诀窍在于,它考虑的是这篇论文的所有署名者,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的论文引用规律。

如果是你做出了这么重大的发现,那我们设想,你在之前肯定已经做出过相关的贡献。

而且你既然做了如此重大的发现,那就好像发现了一个金矿,你肯定还会在这个领域中继续深耕下去,不可能写这一篇论文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对你来说不应该是孤立的。你应该在之前、之后都在这个领域中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你不但拥有这篇论文,而且拥有这个课题!而那些合作者就不行了,他们临时来帮忙,做完这个项目就去做别的了。

这完全符合前面说的成功第一定律,你的成功由我们的*感知*决定。这个活到底是怎么干的,谁先提出设想,谁完成了最关键的发现,谁付出了最多的汗水,我们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的是每个人的论文发表情况。谁的发表记录最完整,谁就拥有这个课题,谁就拥有这篇论文。

功劳不是来自业务表现,而是来自社会的感知。

iPhone 是乔布斯发明的吗?特斯拉电动汽车是马斯克造的吗?社会感知根本不在乎公平不公平,还可能充满偏见。

有人统计了经济学助理教授中拿到终身教授职位的情况,发现女性最终落选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你说这难道不是性别歧视吗?

请注意,研究发现,这跟女性经济学家的论文产出情况、论文的水平,是否表现出自信心,都没关系。甚至就算女教授为了照顾家庭牺牲一些工作时间也没有关系,生小孩只会推迟她拿到终身教授的时间,但是不会让她拿不到终身教授。

问题出在跟人合作。如果是独立写论文,作为唯一作者署名,那就没问题 —— 每篇独立论文都能让你获得终身教授的可能性增加8%~9%,男女平等。

但是,如果女教授是和别人合作写论文,人们就会把这篇论文的功劳记到别人的头上。甚至有数据分析表明,女教授和别人合作发论文还不如不发 —— 合作论文不但没有给她加分,反而可能给她扣分。

为啥会这样?我们上一讲刚说了女性善于沟通 —— 结果人们就认为女教授在研究中主要起沟通协调的作用,关键工作肯定是男性做的。这当然是偏见,但偏见也是感知的一部分。

当你在实验室苦干的时候,当你帮合作者做理论计算的时候,当你考虑要不要接受副总经理的职位的时候,我想让你先想想这个成功第四定律。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那你能怎么办呢?难道不合作吗?

3.怎样拿回你的功劳

前面说的那个预测诺贝尔奖的算法,它的结果是可以随时间改变的。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一个大反转的故事。

获奖论文发表于1985年,是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和导师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合作的研究。当时阿什金在领域内的声望很高,如果在那时候用预测算法,阿什金应该拿走79%的功劳,而朱棣文还是新人,只能拿到5%的功劳。

但是朱棣文接下来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又发表了很多论文,而阿什金没有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才过了十几年,业界已经只认朱棣文。

当年那个工作到底是谁主导的?是年轻的朱棣文还是老资格的阿什金?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的感知:那个领域在1985年是阿什金的,到1997年则属于朱棣文。

巴拉巴西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他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在他手下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工作。巴拉巴西当时充分肯定了这个女学生的贡献,但是他知道,只要他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那篇论文上,人们就都会认为这篇论文是他的。

后来这个女学生离开巴拉巴西,拥有了自己的研究组,又在这个领域接二连三地发表了论文,现在已经成了这个方向的拥有者。那篇论文以前属于巴拉巴西,现在则属于这位女士。

我们经常说谁谁谁抢了谁谁谁的功劳。但功劳不是一次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系统”。

明星开演唱会,她也许愿意一个一个地把乐队成员介绍给观众,但是有用吗?观众只会记住歌手。哪怕导师和领导把你名字放报告前面,你也未必能拿得到那份功劳。这不是腐败,这是人的感知限制。

当然有时候是真腐败。我听说有一位中国留学生,自己证明了一个数学猜想,可是导师说这个证明不严谨让他修改,自己却偷偷地写了篇论文抢先发表了。学生为此跟导师打了好几年的官司,最后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

我特意去查看了这位导师的简历。他在那件事之后持续发表了很多篇论文,而且还是好几个领域。而这位学生,早已经不在数学界了。

这非常不公平,这是一个悲剧!可是如果你了解成功的定律,能不能更冷静地看这件事呢?

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劳,你必须学会独立工作。

以前我们讲《巨人的工具》的时候说过,当学徒,要有给牛人铺路的觉悟。你想要的是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就算把功劳都给导师又能怎样?事实上你想抢也抢不过来,导师给你你也接不住。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必须跳出来,去独当一面。

巴拉巴西讲了一个黑人女歌手的故事,她的名字叫达琳·洛芙(Darlene Love)。洛芙有个天生的好嗓音,可是因为是黑人,只是在幕后唱歌,别人用她的声音来对口型!电台里播着她的歌曲,她却只能当个清洁女工。

洛芙说我不能再待在幕后了。离开现有的唱片公司,独立出来演出很难很难,但是她做到了。她建立了自己的名望。

| 由此得到

成功第四定律是团队需要各种人才的合作,但是功劳往往归于一人。他能拿走功劳不是因为他这一次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拥有这个领域。

接受了这个定律,每个人都应该大度一点。如果你是新手,别在乎眼前的得失,你想要的不是一两个功劳,而是自己的系统!如果你是老板和导师,千万千万把该给别人的功劳都给人家,到公开场合大声说这是谁做出来的 —— 你心里明白,其实还是你的。

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系统”的重要性。一直跟着一位牛人做事,你很难拿到自己的功劳。但是如果你跟不同的人合作过,做过很多事,你的人设就出来了。

最后,那个发明诺贝尔奖预测算法的中国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叫沈华伟!他现在已经独立了,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为了公平,你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