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论教师的自我修养

2016-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Angeldreamer

先讲一个故事吧。

一个作家在海边散步,看到远处有一个男孩好像在跳舞一般,就好奇地朝他走去。等他走近才发现,原来海水涨潮了,岸边堆积了许多搁浅的海星,男孩正在拾起一个一个的海星抛回海水里。作家好奇地问他:“这么多海星搁浅,你怎么可能都能救活呢?”男孩没有停下动作,继续拾起海星,并答道:“这只海星在乎啊!”

故事是否真实就无从考证,看完也就一笑而过了。但它有何启迪呢?

看过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吗?电影里那个衣衫褴褛的龙套演员一本正经地拿着斯坦尼夫拉斯基的《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是要卖弄学问吗?也许他只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对演员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吧。

遇到陌生人,最常问的问题是:“你的工作是什么?”当得知教师的身份后,他们往往都无不羡慕地感叹:“这个工作好啊!至少你们有三个月的休假时间。”假如遇到对方有耐心并愿意攀谈,他们也能慢慢了解这个行业的艰辛和不易。假如遇到对方不能换位思考,我也只是点点头,肯定他们的回答,说道:“是啊,有假期真好,是不是羡慕、嫉妒、恨呢?!”

小时候,我们歌颂教师的语句总是“辛勤的园丁”、“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等。在家里调皮的小孩子,一听到家长们说“再不听话,就告诉给老师”,调皮的孩子立马收敛了性子,瞬间从捣蛋的小鬼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天使。那时候,教师的话语就如同古时候皇帝的圣旨,权威般地不可抗逆,而师者的言传身教大大超过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随着时光匆匆流逝,童年和校园生活也早已离我们远去,即使仍然身处校园,但身份的转变让自己换了个角度去解读这个职业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孔子曾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谓教师?是否拥有了渊博的学问或者系统的知识体系就是教师?或者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勇于吃苦耐劳、牺牲自我者才能算是教师?教师的自我追求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匠人精神”。何谓匠人?我想应该这样打比方吧,就如同工匠一般,一心一意地钻研自己的本领,并且不断地练习和反思,将这门手艺达到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的炉火纯青,并将手艺和精神传承给世人,一来可以继续造福于他人,二来也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回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实现作为一个普通人必须完成的生存需求之外,还必须得是一个不断追求高尚品德和求知若渴之人。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其实都是指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品质怎么完善的过程。

从事教育者不能像商人般精于算计、金钱成败论,也不能像政客般玩弄权术、谋于心计,也不能如僧侣般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教师应该如一个思考的工艺者般,练习、打磨、钻研、反思、分享、传承,帮助了他人,成就了自己。即使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也能够像海边那位将海星扔回海里的男孩一样说:“至少这条海星在乎”,我想这就足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