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用你的大脑控制你的大脑,即思考你的思考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你需要有能够分辨哪些思考是你的真正思考结果,而哪些是被诱导出来的好像是你自己的思考结果的能力。
举一个很浅白的例子,你在UC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写着在迪拜乞讨的乞丐一年能挣一百万,此时你的脑子里可能会闪过两个念头:赶紧去迪拜当乞丐或者什么狗屁文章。想去迪拜当乞丐的同学觉得自己脑子真好用,从一个普通的文章里面一下子就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一眼就看出这是篇水文的同学觉得自己拥有分辨事实真相的能力,脑子具有刷选功能了。
其实在我看来以上两种思考都是不经大脑的思考,纯粹是过往经验的即时反应,只是以为是自己的思考结果。真正的思考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的,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后根本无法知道它的真假,这完全就是一条无效的信息,就根本没有思考的意义。如果你要对这条信息进行思考,首先你要在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查询相关资料,然后综合相关资料去进行自己的思考,最后再决定去不去加入迪拜丐帮。
没做好的事没资格说没兴趣,没经历过的事情没资格评价
这句话可能大家就很有感受了,我们经常对很多事情都兴趣寥寥,或者对一些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坚持一段时间后也失去了兴趣。其实不过是没做好或者没有正向反馈罢了,如果你在这个方向一直遥遥领先,每天能收到自己和别人的激励,很难说没兴趣。相反,如果你做不好,你内心的保护机制就会启动,麻痹自己不是自己不行,只是自己不感兴趣罢了。
最近在学英语,英语一直是我最硬的伤,之前自己总是说对英语没有兴趣,其实就是自己做不好。现在确实对学英语感兴趣了,从我决定学习英语开始的,所以我学英语倒不是因为兴趣,而是看了《财富自由之路》之后做的决定,因为“学英语”对我来说是一件暂时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告诉自己,不学好英语就出不了国,出不了国就见不到更大的世界了。至于现在对学英语这件事有了兴趣则是完全有了正向反馈,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促使我想要得到更大的进步。
没经历过的事情没资格评价,这句话好像是我加上去的,有点极端。因为每一段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是主观的,不可能完全客观。
做计划时将执行步骤划分为最小粒度
我们经常做新年规划,然后到年底羞愧不已,这很大的原因是目标太大,不够细。如果你想减肥,说减20斤还不够,说每天跑两公里还不够,甚至说每天晚上7点到7点半跑都还不够,你最好把夏天和冬天穿什么跑都想清除。
就拿我自己去年的计划列表来说。我定了每月两篇文章的目标,没达成,我应该这样写:"每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周六晚上7点到9点写一篇文章”。还有一个目标是每天锻炼20分钟,没达成,坚持了大半年,但是到了冬天因为天气太冷穿得太多又放弃了。其它的粒度更大的目标就更不用说了。
唉,这么一想还真失败啊,还好找到了可以避免的方法。
执行任务时找出最小可并行单位
这就是一个很平常且很实用的技巧,甚至是习惯了。
一件看上去似乎只能一心一意干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将它再拆分成更小的单位,找出它其中可以和其它的事情一起完成的部分。
不要因为一项技能看起来没用就拒绝学习,因为你不掌握它就永远不知道它将来对你会有什么用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努力不一定有用,不努力一定没希望”。其实我觉得应该加一个“现在”,很多看起来现在没用的技能你能预见未来可能有用,但是仅仅是“可能”,所以你不愿意做,你想要百分百能够马上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技能。
不要给自己设立自证预言
这个就太有意思了,不妨细细想想,生活中简直无处不在。
原命题和逆命题不等价
在网上的文章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论证:逆命题不成立,证明了原命题成立。并且这也是很容易说服人的逻辑错误,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谁主张,谁举证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毕竟“争者”具有巨大的举证压力。
注意避免以偏概全
最常见的场景是,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用一件事定性一个人。
人的大部分弱点来源于本能的恐惧
懦弱,因为害怕受到伤害。
自私,因为害怕失去。
贪婪,因为害怕享受停止。
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不够勇敢。
大脑有遗忘痛苦的机制,所以,相对于快乐,我们更应该记录痛苦
我们经常感慨过去的时光是如此的美好,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潦倒,而是我们真的把过去痛苦忘了。
洞房花烛夜,都记得云上的缠绵,谁还记得那瞬间的痛苦呢。
所谓优点缺点,不如称之为特点
优点和缺点都是人类社会定义的普适概念,对个体来说都只是特点而已。
写于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