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读后感
作者:陈伟
这本书呢,是百度“广告学著作”找到的,其实是因为其他书都有人发了,只有这本了。
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显得很抽象,只有定位这两个字,这种书名大多给人印象都是泛泛而谈的感觉。就好像我们说的大道理一样,大道理谁都知道,但人其实都会潜意识觉得这是空话。同理,这本书给读者的潜意识是内容比较空洞的。(至少我这个读者是这样感觉的)
《定位》读后感翻开书本,前言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大抵是在讲这个定位理论的影响多大,应用多广,总之就是很了不起的理论。当然,也简单说明了一下定位的含义和定位四步法,以及这本书提到关于定位理论最重要的词语:心智。纵观整个理论,都离不开心智两个词语。就连本书对定位这个概念的定义也包含心智这个词语,定义如下: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意思按我个人理解大概就是:如何让我在老师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各有看法,如有不同,轻喷)
说完前言到目录,这本书共有22个章节,有15章理论知识和6章案例,还有1章是讲给自己定位。看目录其实还蛮吸引人的,其实内容也很吸引人。
重点来了,这本书关于理论的知识,在我看完之后,给我感觉是在讲心理学,就是说这个定位理论是教人怎么从心智上攻克客户。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这本书关于定位理论的阐述,几乎都用到了心智这个词语。
比如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匹配或者吻合的信息。
简化是人类的心智过滤信息的最大手段。
不要试图改变人类的心智是定位理论最重要的准则
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七个以上的单位:大概意思是同一个产品,很少有人能说出七个以上品牌。
以上。都包含心智这个词语,如果用心理学角度来看,就很明了了。西方有句话“如果你不进去内心,你便没有心”,巧了,东方也有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摆明了,这个定位理论是在讲从客户的心智上出发思考问题,了解客户的内心,从而使企业或者产品获得利益。其实这个理论我很容易想到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这八个字,从客户来看,就像是由外而内。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就是由内而外。因为之前学过的《管理学》,《组织学》大概讲的是由内而外的(自我感觉的),即从内部出发思考问题。就好像明明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认可,因为认可这个决定权在外部,而不是自己认为的认可。就好像常说坚持,无意义的坚持在商业上是行不通的。
定位理论还强调了第一和聚焦。即客户的第一印象和产品的聚焦。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记得第一,第二第三完全不知道,因为前面说到,人的心智给同一事物的预留空位不多,说是大概有七个,其实只有两三个。举些例子,第一高峰,第一个登上月球。第一个汽车飞跃黄河瀑布口等等,大多数人都知道,再举些例子,电视品牌有几个,洗衣机品牌有几个,牙刷品牌有几个,能说出七个以上很少吧。故而第一在商业中,是对企业品牌或者产品有极大收益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第二就没机会了,聚焦的作用就出来了。每个产品都有特点,突出自己的特点,也能使产品收获成功。例如以前的红旗汽车,算是国人心中第一个高档车的品牌吧。但是现在呢,并不常见,因为它并没有准确定位到自己的特点是高档车,而奔驰做到了,所以它成功了。宝马汽车突出自己的安全特点,所以它曾一度超越奔驰。
联系营销来讲,就是客户至上,一切都为客户着想,一切都从客户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虽然看起来好像有点不顾一切,但是从这个理论来讲,再结合营销,我感觉貌似就是这样的。
写到最后,来写一下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本书内容其实很抽象,也很直接。内容很好。例如关于营销方式的发展过程,从产品,到企业,再到品牌,最后是现在的消费者心智,这一系列营销方式的发展,同时也从最早的USP,到CI,再到BIC,最后是现在定位理论。本书都阐述了这一过程的变化。而本书的核心,也即定位理论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和如何进入消费者心智,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试图改变消费者的心智,只能尊重然后加以引导,而不是改变。另外本书写作年代有点远,所以有些例子比较久远,导致读者可能不知道,或者与后来的事件案例冲突。
以上就是我对《定位》这本书的读后感,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