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研社观点】通证是什么

@金二先生
通证的属性是什么?通证是货币吗?通证可以代替货币吗?
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通证。例如你要申请上海户口,或者买房,就遇到各种指标:户口,学历,婚姻,社保……这时候你用人民币没用,你还得有学历户口社保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不是“通证”?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要移民加拿大,你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又可以转化为积分。那么,各种条件本身是通证,还是积分是通证?所以在我看来通证背后相关的,是你拥有的东西和你付出的证明,通证所代表的,是你拥有的权利。
@黄禹惜
因为个人一直从事医疗和保险这两个行业,也看了很多白皮书,在医疗行业中涉及到统治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学,无论是日据期间台湾也好,现在国内也好,养老医保这些都是前人用劳动创造的价值,后期分享其无差异的劳动成果。
通证也好,电子货币也好,怎么保障价格体系,让前人的劳动权益能得到保障,我认为是最关键的。这个经济分配制度如果做不好,也是一小部分的人的自嗨而已。
@叶雨
通证和货币不存在取代关系,而是另一个维度,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人生活的维度还是处在低维度的时候,货币就OK。当你生活的维度发生了变化,并且由于维度变化而更加丰富了,通证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所以我说,这两类事物会在一定时间内并存。
@金二先生
所以,是否可以这么定义通证:通证是权利的数字化。
至于通证和权利之间如何对应这需要一个社区共识,但是共识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价值体系的问题。凭什么上海户口考复旦大学就比河南户口容易二百倍?凭什么离休老干部应该拿那么多工资?凭什么你给简书文章点赞多就可以给你奖励?
也就是说,为通证付出的代价和通证可以获得的权益,它们之间其实是两个集合的的映射关系。这种关系,也不妨称之为函数,总结一下通证就是付出和获得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
@蔡庆增
我认为通证是不是权利的数字化,通证的价值在行使时呈现为权利,在获取时呈现为创造价值对应的付出,是不同的维度。
@金二先生
但是当我们谈通证的价值时,同时蕴含着价值观的困境。价值观是可以打造一个“普世价值”的吗?奥派说的“自然法”是可以作为普世价值的吗?价值体系的不同维度彼此冲突怎么办?——也就是说,事实上无法打造一个逻辑自洽的价值体系。
比如说,press.one认为,读别人的文章和转发,都要付token,因为那是别人的原创,你要付阅读费,那是别人的版权,你要花钱转载或转发。但是另一些人认为:你来阅读我文章,是给我面子。你帮我转发转载,是帮我传播,所以我要感谢你,为了文章传播,我甚至愿意花钱请你帮我转发。同样的行为:阅读和转发,不同的维度,就抽象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完全相反的付费方法。这种情况如何取得共识?我们看到做区块链的,都在讨论“共识”。但是共识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人的价值判断。
拿简书来说,有些人本来在网上毫无名气,在简书写作,出名走红了,就到别的平台签约发财。甲说:简书通过运营捧红了你,你却忘恩负义,乙说:他为简书贡献了这么多流量,简书没给他一分钱,是简书亏待他。这种情况,你认为谁亏欠谁?
所以,区块链本身只能解决记账的信用问题,却无法解决价值观的共识问题。而这个问题甚至无法取得共识。你只能选一种,或者一套,让认同的人过来,舍弃其他人。
@叶雨
我认为区块链是解决不了共识的,共识需要由通证解决。
@金二先生
但是通证系统一旦涉及更复杂的问题,就很难建立共识,就像比特币是因为它只需要解决记账问题,所以共识很容易建立。
@叶雨
而且其实奥派的观点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建立一个共识,如果是往那个目标去,就会必然通往奴役之路了。
@金二先生
奥派必须有共识:私有财产权,人身权,消极自由,反对计划经济,这几条至少是奥派的共识。
同样如果我们打造一个网上社区,这个社区必须建立一套共识,才能吸引一批人,彼此认同。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的共识体系,可以找到某一群人,正如奥派的共识,聚集了这一群奥派。如果共识体系建立不好,或者容易自相矛盾而陷入争执或无法决策,或者让大多数人认为不合理而萎缩。
如果一条公链上的每一个APP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每个APP通过一个转换矩阵把它的通证空间转化为为链的通证空间,是否可以?
@蔡庆增
我觉得通证和共识已经存在了,而且涉及价值观的也有,只是需要不断迭代。现有市场的货币就是类通证的一种形式,共识就是物品的价格。物品的价格应该是大量的市场交易逼近出来的。
共识的达成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共识会有边界,边界是计算的成本。区块链本身的实现也需要大量的计算力,共识更需要计算力。最先实现区块链技术的领域应该是共识达成相对成本最低的领域,这方面货币最容易达成。
我个人浅见是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终端也具备高计算力,也就是人和物本身,这样能提高共识达成本身的计算效率,那个时候人机结合的程度要很高。
@叶雨
区块链的应用是需要AI做保证的,这也是我和赵鑫探讨达成的共识。
@黄禹惜
我同意,现在我做保险理赔风控,路径也是如此,先用ai做理赔反欺诈风控,再以区块链技术承接保险公司外第三方公司如公估经纪公司的数据对接理赔业务。
@NEO MA
我个人认为未来世界一定是IoT+Blockchain+AI的。
以下为本次参与讨论的部分老师简介,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
叶雨(叶雨)-启迪链网集团副总裁,原启迪之星(上海)副总经理,通证信仰者,创业服务者。
金二先生-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留学移民海外,现定居在新加坡,前世界五百强企业工程师,现自由职业者,参与诸多创业项目。
黄禹惜(黄禹惜)-远眸软件创始人,医疗和金融信息行业资深技术人员。
马宝春 (Neo MA)-技术极客,浙大应用电子本科,复旦微电子硕士,μNEST项目CEO。曾就职于GE,台达电子等世界知名企业 。万向创新聚能城全球区块链挑战赛智能终端类第二名,目前带领团队打造物联网+区块链项目-μNEST。
蔡庆增-大象纪录、大象点映创始人,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我的诗篇》制片人
链研社是一个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研讨群,由行业内知名人士发起组建,每天会针对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的相关话题发起深度讨论,旨在促进大家思考和学习,提升认知。
上述内容由微信群内的讨论整理而来,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在讨论区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会筛选出部分问题在群中发起讨论,与大家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