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非苟且,而是诗和远方价值是什么简书电影

《芳华》,我只谈:情怀,平等与满足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99人  梦马映象
《芳华》剧照

12月15日《芳华》上映,三天破3亿!我想票房或许能说明它是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吧。周末,抽时间看小说《芳华》,在网上看了预告片和冯小刚的拍摄感言,有时间再抽空看看电影。

小说不长,对人物的刻画却很深刻,一如严歌苓以往的作品《美人小渔》《扶桑》《金陵十三钗》等,外在悲剧的是一个男人,内在悲剧的却是一群女性。

刘峰死了,郝淑雯内疚、萧惠子不安、何小曼释怀,林丁丁默然。严歌苓喜欢写女性,写文学边缘的女性,她说女性容易被忽略,但女性更有强大的爆发力。

对于这部小说,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有的人看的是回忆、有的人看的是情怀、有的人看的是艺术、有的人看的是现象,有人感动、有人哭泣、有人无动于衷、有人不以为然,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但我认为能反映、敢反映时代特点的就是好作品。由于小说和电影中的部分情节和人名不一样,我就以小说内容来谈几点体会,希望大家读有所获。

《芳华》剧照

壹/

情怀,不需要等待

冯小刚、严歌苓访谈

冯小刚的拍片初衷和严歌苓的写作初衷应该是不谋而合,我想这也是《芳华》电影能够成功的一个原因。李安导演曾经说:“严歌苓是个好作家,但不是个好编剧。”我想,编剧和写小说,严歌苓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不苛求、不做作、够真实,这就足够了。

冯小刚当过兵,严歌苓也当过兵。冯小刚对严歌苓说:“拍部70年代反应部队生活的作品吧。”严歌苓也一直有这个夙愿,所以诞生了《芳华》。

那段历史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在网上想找几本越战的书来看但结果发现很少,大部分是国外的译作,如基辛格的《基辛格越战回忆录》、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David Lamb《难忘越南战争》,国内的较好的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郭谨良《亲历越战》、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越南战争》。电影作品就更少了,不一一列举。

冯小刚、严歌苓的青春都印刻在那个时代,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部作品,“有很多我对那个时代的自责、反思。”她说这部小说是她写得最轻松的一部,因为不用刻意去刻画人物,人物就在那里。冯小刚说,他要为那个年代、为部队做点什么,所以在60岁的年纪,很走心地拍完这部影片,向那个年代也向部队致敬。

我觉得这些都是他们二人的情怀,他们的青春定格在那个年代了,所以有精力、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更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不过一个是以电影的形式、一个是以小说的形式。

在当今社会,情怀是个被说烂的词,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不敢轻易说情怀。人难道不应该有情怀吗?有人说,那是有钱人才做的事,当我们为温饱、为房子、为子女、为疾病、为教育四处奔波的时候,我们哪里有空去谈情怀?情怀,不过是有钱又有闲人的“扯淡”!

我们往往把情怀摆在很高的位置,等我们条件好了,再来谈情怀。其实人生不过是个过程,情怀是人生过程的一道润滑剂,我们总在想等功成业就的时候再来谈情怀,但过了那道风景我们已经不想谈情怀。

正如一台机器用了许多年,耗损严重的时候才想着去维修,为什么不能在刚开始用的时候,就注重保养呢?不可否认,年届中年的我们有很多的生活压力,但我认为情怀必不可少。有些情怀,现在不能实现、不等于以后不能实现,现在不能去做、不等于以后不能去做。

情怀,不过是我们觉得美好、值得去追忆的东西,没必要把它看成矫情。

小野二郎专注做寿司几十年,90岁的高龄还要天天亲自做寿司是一种情怀,乔布斯发明苹果手机、ipad、ipod是一种情怀,朋友圈的美食、自拍是一种情怀,和孩子一起玩儿时的玩具是一种情怀、老人讲起过去的故事是一种情怀、带上爱人周游世界是一种情怀、给路边的乞丐几块钱是一种情怀、兴致突来吃起路边摊是一种情怀、过个马路脱帽鞠躬是一种情怀、晒晒太阳读着民国文学是一种情怀,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情怀,缺少的是欣赏情怀的心态。

情怀,是心灵的润滑剂,所谓心安理得,心里安静了,就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不需要等待,关注生活就有情怀。

贰/

平等,内在和外在

《芳华》剧照

很多人看完《芳华》说,这不是一部好作品,价值观念有问题,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是“好人没好报。”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刘峰——一个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一个“雷锋”式的人物,竟然因为“触摸事件”导致一生穷困潦倒,靠卖盗版书、当保安为生,与妓女同居,患肠癌而亡,说起心痛、看完泪下。

我们不经反思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时代的错吗?是社会的错吗?是人性的错吗?说是也不是,时代给予他太多的光环,时代自然剥夺他光环的权力。

有人说,刘峰错失了三次改写命运的机会,第一次是在政委找他谈话让他去进修的时候,如果他去进修了,他可能升职、升官,官运亨通;第二次是在向林丁丁的告白,也就是“触摸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刘峰没去触碰林丁丁,他可能继续当着他的“雷锋”,幸福圆满;第三次是在战斗受伤后没有及早救治,以致丢掉自己的手臂,如果刘峰及时治疗,以他的能力,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但我想这些都是不成立的,时代的背景、人性的扭曲、刘峰的性格,注定他无论走上那条路都不会有很大的转变,他一心只想利他、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他忍辱负重、不善于表达自我,他个性耿直、脾气倔强,这就是为什么郝淑雯老公“二流子”能混成富商而他不能的原因。

即使他升职升官,还是有可能向林丁丁表白继而被诬陷的可能,他这次“不触摸”不等于下次“不触摸”,他身体健全,也可能满足于当好送货员、做好保安。所以,所有的如果都只是如果,想想就好。

造成刘峰悲剧的,我更想说的是源于人人心中的平等意识。美国《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圣经》神篇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在我看来,平等心造就了人世的许多苦难,神创造了人,却也给人安上了一颗追求平等的心。正是世人的“平等心”造就了刘峰的苦难,世人的平等心摧毁了刘峰的自尊,世人的平等心加速了刘峰的死亡。

人们把刘峰放在神坛上,表面上习惯于仰望,内心却常常想俯视!因为,仰视带来的是脖子的酸痛,俯视带来的却是快感。

所以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的告密揭发者,所以郝淑雯会抢了萧惠子的恋爱对象,还要状告萧惠子恋爱,所以保卫干事百般诱导、千方刁难,非得给刘峰扣上“非礼”的帽子,所以批判会上除了萧惠子、何小曼所有人的唾沫全都撒到刘峰的脸上,包括刘峰辛苦为他结婚做沙发的马班长。

人追求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的平等和外在的平等。内在的平等容易引发嫉妒、仇恨,外在的平等容易引发追赶、攀比。

同性恋者想要道德上的婚恋自由平等,更想要法律上的婚恋自由平等,公司中资历浅的想要和资历深的平等,更想要超过资历深的不平等,家庭中夫妻间讲求平等,更想要控制对方的不平等。

当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起始点去比较,所有比他高的都是可憎的,所有比他低的都是乐于接受的。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总觉得单位、公司亏欠自己,自己的朋友成富商了赚了多少钱,自己的同学成高官了当了多大的官,小学成绩比自己差的都混得比自己好,心里有很多的不平衡,诸不知这些不但有时代和运气的因素,还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学历不等于智力,智力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财力!如果我们这点道理都不懂,我们势力陷入自我纠结的泥潭中。

为什么我们会划上简单的等号呢?我认为源于“平等心”!我们认为同等学历必须要同等成绩,同等努力必须要有同等结果,同等身世必须要有同等发展,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上就少了太多的多样性,就多了太多的懒人庸人。

每个人都是螺旋式的成长,当我们站到一个平台上的时候,自会有与人平等的人,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时,也会有你平等之人。不要去仰望他人,他们的脚下是辛勤的汗水,不要去俯视他人,他们的脚下是艰辛的努力!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计较平等,去羡慕嫉妒恨,不如安下心来,找到符合自己的位置。

叁/

满足,最大的快乐

《芳华》剧照

刘峰,绝对是个佛系青年!刘峰,绝对是个“唯他命”(唯他人请求是从)青年!刘峰,绝对是个典型的利他主义者,称部队时的他为“雷锋”,我想一点都不过分。

他有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所有营房科的活,忙得不亦乐乎,他古道心肠,帮战友解围解难,战友结婚,家里贫穷,他主动为他打造在当时还是高档货的沙发。

就是在临死前,他也要将衣柜坠弯的杆子换掉,将浴室的活动地砖重新砌好,将冰箱的灯修好,还不忘交代何小曼将修补的破碗扔掉。这样的男人放在当今确实是“绝世好男人”。

小说中的刘峰确实是个好人,好得简直没有缺点,好得简直没有朋友,好得让那些少男少女们内心恐慌。这是我对刘峰的个人感觉。

那么,为什么刘峰会“利他”而毫无怨言,就是妓女他也要教化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世界上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我认为有。

我最欣赏刘峰的是知足满足,在任何环境下,他都显得那么“佛性”,在任何条件下,他都那么心安理得。心安理得,虽然只有四个字,确是许多现代人可望而不可求的。

圣经里还有一句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人们称它为“马太效应”。刘峰,就是“马太效应”的忠实实践者。

因为做好事、参加战争,他获得了太多的荣誉,因为“触摸事件”,他甚至毁掉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刘峰满足的,他抱怨出生、不怨恨他人,不记恨组织,他至死都是满足的,所以我说刘峰是幸福的。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在讲述势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时候谈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势利的,势利是贯穿于绝大多数人类行为的始终,我们的区别在于敢不敢承认自己的势利。敢于承认自己的势利,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父母抚养孩子,虽然很艰辛,但他们收获的是极大的满足,“满足”也是“利”。

我想同样地,刘峰并不是真的无私,他只是在获取内心“满足”这个利。他所要的利和我们看起来的“利”不一样,他收获的是内心的“利”,我们收获的是物质的“利”。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刘峰,那么我们就不会把刘峰架在高高的神坛上用火烤。

《庄子逍遥游》有篇文章叫“樗树之喻”,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很大的树,叫樗。它的主干木瘤盘结,它的小枝凹凸扭曲,完全不合乎绳墨规矩,这树就长在路边,但从来没有木匠去理会它。”

庄子说:“现在你有这样一棵大的树愁它无用,何不把它种在空旷的地方,你就可以很舒适地在树下潘恒休息。这树既然无用,自然就不必担心有人来砍伐。这对樗树来说,‘无用之用’正是它本身最大的用处。”

“无用之用”正是庄子的逍遥观,每一个人、每一棵树都有它的价值,只是有没有放对地方,有没有满足当好一颗别人乐于栖息的树。人的满足在于树有作用,树的满足在于为人提供栖息之地。樗树无用,只因其位不对!

所以,关于前面说的“好人没有好报”是不成立的,因为在刘峰看来,好报就是内心的满足。因为帮助了别人所以内心满足,因为做了好事所以内心满足,因为爱着别人、不伤害别人所以内心满足。

老子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在这世界上,不知道满足的人太多,我们过度关注与物质上的满足,很少追求内心中的满足。

佛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看完《芳华》,想说的太多,比如人性、比如阶层、比如当担、比如选择、比如感恩,好的作品带来好的思考。与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