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茶之纵横——茶的那些事儿

2022-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毛石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历史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普济众生,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此茶就一路守护着中华民族、伴随着中民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茶之纵向精深发展

古书上经常提到“吃茶”,在东西周时期,茶是人们日常用来下饭的,故有“吃茶”的说法。到了唐代,将茶与调料一起煮着喝。宋代点茶成为时尚,将茶叶碾碎成茶粉,用茶粉和水调成茶膏,随后一边注水,一边快速搅打,形成细密的泡沫。《大观茶论》描绘这个过程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明代改“吃”为“喝”,品饮方式变革为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延续至今。

相较于现在冲泡法,宋代的点茶法可谓是茶艺纵深方向的至高点。当时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饮茶,在文人雅士圈中流行斗茶,茶艺不断精进,使茶成为了一门艺术,可称为茶道。同时茶艺理论也取得辉煌成就。宋代形成了八部极具影响力的茶书经典——《茗芽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

其中《大观茶论》是最为特别的一本,作者是宋徽宗赵佶,这位皇帝除了当皇帝不行外,其他方面都是行家里手,堪称大家。《宋史》中写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大观茶论》这本书立足点极高、眼界极宽,将茶放在天地之间来看待。种茶的茶场要山阳莆阴,制茶时要水火交融、阴阳平和,从而才能味道甘贻、回味悠长。

《大观茶论》以我们现代视角来读有些内容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到位。由王建荣编译的《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这本书解决了此问题。《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建立在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的基础上,对原文进了全面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宋徽宗有关茶的思想精髓。《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进一步扩展了茶的各方面知识,比如茶的品种产地、茶具种类、如何品茶等内容。《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是本集经典解读和茶之百科于一册的难得之作。

茶之横向广泛发展

从明代之后茶的品饮方式转变为冲泡,按着“大道至简”的趋势越来越简约。简约不代表着简单,简约的背后意味着横向广泛地发展,随着时间的浸染,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茶之道——潮汕工夫茶

简约的沸水冲泡方式不代表着茶道的消失,在冲泡方式上发展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茶道,潮汕工夫茶最具代表性。潮汕工夫茶发展出了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茶艺,共有21式,每式都有好听的名字:1. 备器(备具添置器)、2.生火(榄炭烹清泉)、3. 净手(茶师洁玉指)、4.候火(扇风催炭白)、5.倾茶(佳茗倾素纸)、6.炙茶(凤凰重修炼)、7. 温壶(孟臣淋身暖)、8. 洗杯(热盏巧滚杯)、9. 纳茶(朱壶纳乌龙)、10. 高注(提铫速高注)、11. 润茶(甘泉润茶至)、12. 刮沫(移盖拂面沫)、13. 冲注(高位注龙泉)、14. 滚杯(烫盏杯轮转)、15. 洒茶(关公巡城池)、16. 点茶(韩信点兵准)、17. 请茶(恭敬请香茗)、18. 闻香(先闻寻其香)、19. 啜味(再啜觅其味)、20. 审韵(三嗅审其韵)、21. 谢宾(复恭谢嘉宾)。

在21式茶道不断精益的同时,泡茶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潮汕地区,家家有工夫茶具,人人喝工夫茶,连三两岁的小孩子也要喝上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潮汕地区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亲切地把茶叫“茶米”,将茶与米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百姓家冲泡过程较21式简略了些,但核心程序全部保有。如茶杯要成“品”字型摆放,寓意做人人品要端正。一杯茶要分三口啜饮,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为品。这种简约的冲泡方式降低了门槛,让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会冲茶,人人能喝茶,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项重要的社交方式,一杯工夫茶下肚,从此路人成兄弟。达到陶渊明所言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境界。

茶之范围不断拓展

中华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肚量。随着时间地前进,茶的内涵、范围也在不断前进。目前,茶的范围早已突破了一片叶子的范围,现在凡可以在水中浸泡喝其汤的东西都能称之为茶,菊花就是其中一例,茶本来是指叶子,菊花是花朵,叶子和花朵完全不同,但菊花也同样被称为菊花茶。

现在作为饮品之茶的种类繁多,创新之品不断涌现,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每年夏天电视广告中必会出现新品。还有现在开遍大街小巷的奶茶店,深得年青人的欢心。笔者窃为,此类产品无法长久,奶茶店倒掉一家又开一家,茶饮料每年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无文化底蕴、没有深度内涵,只能靠新来吸引眼球。

茶之文化不断深入

喝茶之气盛行后,与茶有关的文化也逐渐发展了。在《黄帝内经》中将天年定义为120岁,人尽享天年是到活到120岁的。可人是有欲望的,要满足口腹之欲,要看五色要听五音,这些欲望稍一过度就会折损天年。天年120岁打个九折是108岁,108岁就是人们常是说的“茶寿”。此茶又与人的寿命岁数产生了关联。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把修身立命当作根本。“禅茶一味”,茶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修身之器。现在网络词语中“绿茶”成了某类女生的代名词,笔者实在想不通这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以类比。这样的类比不仅是对女生的歧视,更是对绿茶的贬损。何况现在多为复合品味饮料。

结语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了解到大千世界,又可修身养性。又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手段,还是展现自我品味的一个窗口。如果你对茶还不甚了解,又不想放过茶的这些效用,让《大观茶论 寻茶问道》带你入门,走入一片神奇叶子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