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悠悠(长篇小说):一 龙虎初中
竹韵悠悠(长篇小说)
作者:刘元兵
中国·四川·蜀都市
三江县·竹新镇·龙虎社区
一、龙虎初中
盛夏的龙虎社区,山清水秀,空气清香。这里丘壑纵横,沟陇开阔,田地肥沃,民风淳朴,道路通畅。星罗棋布的农家院落紧靠长满翠柏的山麓,洒在一簇簇的清脆的竹林中间,清风吹拂,竹韵悠悠。一身翠墨,两袖清风,傲骨迎风,虚怀若谷,这就是竹的风格,竹的情操。没有群芳争艳依旧鸟语花香,这就是竹的潇洒,竹的胸怀。悠长的岁月里,竹用一颗平静而平淡的心情去默默地感受着平凡的日子,练就了一身清风傲骨,任风急雨聚,我自节节有声。任凭繁华老去浮云若梦,我自持一身的空灵,一怀的虚无。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蓬勃洒脱、高雅清幽、冬不凋落。人们爱竹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情操。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龙虎这里的百姓修房建屋都要选在竹林盘里,即使没有竹林,也要在新房周围遍种竹子,彰显出原乡的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个世外桃源的龙虎社区,成了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这里是三江、乐至、中江三县交界地,可以说是,鸡鸣三县,民心相连。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属龙虎公社,后改龙虎乡,再后来与竹新镇合并,成为龙虎村,也就是人们说的吆店子,后来乡镇、村社再次撤并,于是就成了龙虎社区。有谁知道,距离县城70公里远的龙虎社区,有一所让山村人充满希望的学校。
20世纪60年代的龙虎公社时期,举办初中,学校叫龙虎初级中学,最初的龙虎初中时设立在一座叫做母子庵的古庙里。
至今在龙虎场还流传着母子庵的一个孝善故事。
相传在清初年间,一个三口之家的农人就在此附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孩的父亲,因一场大病去世了。当年恰遇百年干旱,家里的食粮用尽。母亲为了养活儿子,带着他到处乞讨,母亲省吃俭用,靠乞讨和帮富人家打小工攒下银两供男孩读书,男孩也很争气,顺利完成学业,还考上了举人。他回到乡里见母亲依然在乞讨和打零工为生,决定放弃举人职位,回来务农养活已经年迈行动不便的母亲。后来官府查明男孩放弃为官的原因是孝敬母亲。官府将他找回,并拨付银两。男孩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将官府拨付的银两加上自己的俸禄,修建一座庙宇,取名母子庵。这是一个流传于龙虎民间的孝善故事,有着激励后人的意义。
学校在20世纪后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硬件设施已经很完善了。气派的大门上方立着“龙虎初级中学”六个大字。高耸的大门柱上刻着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县内书法家王开大师苍劲有力的两行大字:“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育英才!”昭示着这所有着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山村学校的厚重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龙虎初级中学一度是边缘乡村升学率很高的学校,农家孩子为了跳出农门,脱掉农袍,带着铺盖卷,走几十里山路,背着红苕和玉米来学校就读。从这里还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成龙成虎,成了三江教育界的顶梁柱,甚至县内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因此,学校名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