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碎碎念

看春晚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感

2024-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目儿

春节的假期一过,过年的感觉戛然而止,最近可盼望的只有元宵节的最后一闹。正月十五再一过,过年这事儿就算彻底翻篇了。

身为北方人,每到除夕夜里看春晚,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尽管各地方台都有自己的春晚,但说到春晚这个词,通常指的都是央视春晚,过去全称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在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举办了第一届春晚,到现在已经40年了。春晚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

过去春晚大家最喜欢看的节目类型是语言类的,这一点从晚会节目播出时,外面放炮声音的大小中,就能有大致的判断。每到语言类的节目开始时,鞭炮声音明显减弱,尤其是在赵本山还上春晚的那些年里,只要他的小品一开始,几乎就听不到什么鞭炮声了。人们暂停下手里的忙碌,专注于节目中,期盼着新一年的笑料。除夕夜里看完一遍,到了重播时依然会有所期待。一些台词在之后的生活中,时常还会被人复述演绎,让欢乐再次重温。

那些年在春晚首播后,会有一个观众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活动。参与投票的观众买上一份《中国电视报》,按虚线将报纸上的投票表剪下,填写上自己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类型及名称,装入信封,邮寄给主办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会上,主持人会公布各类型节目的获奖名单。语言类节目的奖项总是倍受关注。

在1994年的春晚中,黄宏和侯耀文表演了一个小品叫《打扑克》。身为小品演员的黄宏说,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相声演员侯耀文默不作声,干笑回应。

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春晚上语言类的节目变得屈指可数,表演台词也不再是笑料的原产地,而成了网络用语的复读机。很多小品节目跨界表演求反差,刻意尬笑煽情多,没有讽刺只有模式,基本上属于看了就看了,不看也没什么遗憾。

春晚舞台上的小品已不再像以往那般风光,我对春晚的期待也变得稀松平常。但是除夕夜里的春晚似乎又不可或缺,成为了过年的一个标志性事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