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生死的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
一行禅师:生死的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
内容摘选《正念的奇迹》
作者 一行禅师 译者 丘丽君
■ 骑在生死的浪头上
我不能略过生死问题不谈。
许多年轻人和其它许多人出于对受苦的人的爱,来这儿为他人服务,为和平而工作。他们都很清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但是常常看不清生死不过是同一实相的两面。
一旦我们领悟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勇气面对生死了。
在我仅十九岁的时候,一位年长的比丘要我禅观「墓园里的一具尸体」这个意象。我觉得这很困难,于是抗拒这样的禅修练习。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觉得了,不过那个时候我觉得这种禅修方式应该是给较年老的比丘。
但是在那之后,我看过许多一个挨着一个躺着、动也不动的年轻士兵,他们有些才不过十三、十四或十九岁。他们对死亡一点准备都没有。
现在我知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死,就几乎不知道怎么活,因为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就在两天前,摩比(Mobi)告诉我说,她认为一个人二十岁大就可以禅观尸体了。而她也才不过刚满二十一岁。
我们必须直视死亡,辨识出它,并接受它,就像我们直视生命,并接受它一样。
佛教的《正念经》上谈到了如何观尸体:静观身体的腐烂,静观身体如何膨胀、变紫,如何被蛆吃得只剩几丝血肉附在骨上。一直静观到它只剩下白骨,然后慢慢朽坏,直到化为尘土。像这样静观,知道你的身体也将经历同样的过程。静观尸体,直到你变得宁静且安详,直到你的心变得轻安,直到你的脸庞泛起微笑。
借着克服嫌恶与惧怕,生命将会被视为无限珍贵,每一秒都该珍惜。
进一步来说,不是只有自己的生命该被珍视,而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个存在都应该受到珍视。 我们不会再被「为了自己的生存,毁灭别人是必要的」这样的想法所迷惑。
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如果两者不同时存在,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要有两面才得以存在一样。
只有在当下,我们才有可能超越生死,才有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
佛经上说,菩萨洞彻了相互依存的实相,突破了一切狭隘的见解,因而得以像一个人驾着小舟却不被生死的浪头淹没或溺亡一样,自由地进出生死。
有些人说,如果你以佛教徒的角度去看现实,就会变得悲观。但是用「悲观」或「乐观」这样的词语,都太过简化真理了。
重点是要看现实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不可能绽放安详的微笑,就像菩萨和其它得证道者的唇上浮现的宁谧微笑一样。
佛陀曾说,生死的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
一个人究竟是生是死,就看他有没有保持正念。在《南传相应部》经典中,佛陀说了个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一位知名的舞蹈家来到小村庄,村民蜂拥到街道上想一睹风采。在这同时,一名罪犯被命令拿着满满一碗的油穿越这个村庄。
他必须全神贯注保持碗平稳,因为只要有一滴油从碗里泼到地上,紧跟在他身后的士兵就会抽出剑来砍掉他的头。
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释迦牟尼佛问道:「现在,你认为这囚犯能不能只专注于这只装油的碗,而不心思游移,去偷瞄镇上的那名舞蹈家呢?街上的村民那么骚动,当中任何一个人可能随时会撞到他,他会不会去看这些人呢?」
还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了另一个故事,让我突然领悟个人自己修习正念的无上重要性,也就是保护和照顾好自己,而不要去注意其他人是怎样照顾他们自己的;「不照顾自己的心念而只在意别人这样那样」是一种心的习气,会导致忿恨或不安惯。
释迦牟尼佛说: 从前有一对杂技艺人,老师是个穷鳏夫,徒弟是个叫做美达的小女孩。他们在街头表演,好挣钱糊口。他们的表演道具是根长竹竿,老师把竹竿竖在头上并保持平衡,小女孩则顺着竹竿缓缓爬到顶端。老师绕行走路时,小女孩则保持不动。
他们两个都必须全神贯注、保持完美的平衡,以防发生事故。
一天,老师教学生:「听着,美达,我以后会看着妳、而妳也要看着我,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对方保持专注和平衡,以免发生意外。这样,我们肯定能赚到足够吃的东西。」
但是小女孩很聪明,她回答:「亲爱的老师,我想我们最好各自顾好各自的。各自顾好各自就是顾好我们俩儿。这样我能肯定我们不会出事儿,并且挣足吃饭钱。」
佛陀说:「这个孩子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