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我决定辞职读博
“哇~你怎么想着读博士了?还是理工科的?”,这是从去年开始就被反复问到的一个问题~
一开始,我会极力去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各种看起来合理的理由,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对于一个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对的事的我来说,仿佛别人的肯定就会让这条路看起来好走一些~
但是现在,当大家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这么说:因为想读,机会又不错,就开始了。
即将步入28岁的我,渐渐明白,我们需要说服的从来都不是别人,只有自己,心安之处,就是选择的归处。
一直被朋友称之为行走的鸡汤,但是今天,我只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当然,如果真的一不小心给大家打了鸡血,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01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小学开始住宿学校的生活,初三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求学,本科读的专业是机械,坐标北京,研究生去了美国山鸡村(洛杉矶)转专业读了管理硕士,回国三年先后在事业单位、央企工作,在去年年底决定开始读博遂开始申请,目前已入课题组开始读博之旅,同时和小伙伴一起运营一个理财社群+理财公众号。
感谢你耐心读完了我啰嗦的自我介绍,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你能感受到我的一个特质:爱折腾。是的,这是一个用在女孩身上便不怎么属于褒义词的形容。在女孩应该以家庭为重的传统价值观占主导的环境下长大,我习惯总是小心翼翼的藏着掖着自己的折腾劲,因为我不想被别人说“你怎么就不像个女孩儿”,在以前的我眼里这是一种否定表达,每次听到后都会让我觉得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样(嗯,曾经的我就是这么“可爱”的把个性当作缺点,殊不知个性的珍贵之处),我相信每一个在意别人眼光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用别人的尺度丈量自己的生活,还将其认为是理所当然。
如果不是因为留学的经历,可能我现在还是这样拧巴的生活着,那段生活颠覆了很多我之前的想法。在洛杉矶那个多元化的城市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活法,不论是生活三点一线的学霸大咖,亦或是热爱社交的drama queen,不拧巴是大家都有的特质,或许是加州灿烂阳光在作祟,每一个人得生活看起来都非常舒展,而那种舒展,令我向往。我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活法不是被用来比较的,而是用来被尊重的,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按自己的意愿过生活,不是说随意散漫,而是在当下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非最好的。所以我追随自己的内心,更加勇敢的尝试了很多“新鲜事”,帮professor批作业挣零花钱,到时尚行业做运营实习,为自己参加学生会竞选拉票,抢到心仪教授的案例课程,有机会在老师的联系下给五百强企业做项目顾问,增强实操经验~释放天性后的那种畅快淋漓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渐渐发芽,破土而出。
02
在辞职之前,我是一名国企白领,按照那种状态,我本可以每天获得悠然自得,享受生活的。但是意识觉醒这件事情是不可逆的,尝到了它的甜头之后,就会时常惦记,我想要的是那种在有生之年应该走到更远,尝到更多,在能力圈范围内,体验最大化的淋漓感,而不是安于现状的踏实感,这个声音随着我工作时间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响亮。读博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其自然的选择,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多么难的选择,相反,这是我回归初心的表现,它其实是在回应自己内心渴望深造的那个声音。
如果你问我,27岁,用未来的四年去拿一个学位,值得吗?说真的我不知道,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认为这是适合我的选择。虽然我知道岁月静好的生活很美好,有时候也会向往,但是我更喜欢在路上风雨兼程的挑战,升级打怪兽,通过事件让自己不断升级会让我觉得很满足。既然这样,那么就接受并享受这样的一种状态吧,就像《北京女子图鉴》里一句话说的一样:爱飞的鸟儿没有巢。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坚持就好。
如果你问我,读博那么辛苦,万一坚持不下去怎么办?讲真,虽然进入课题组才3个月,但是自己内心想要放弃的次数就像日本地震的次数一样,不可计数,可是扪心自问,如果想要成长,有哪种生活不辛苦呢?我不知道,如果你知道的话一定要告诉我。人脑不是机器,设定程序就自动执行没有任何内耗,允许偶尔的抱怨,是接纳自己的开始,接纳之后我会对自己说:我知道自己这一路一定会有无数次崩溃的时候,但是我又知道,可进可退选择进的生活信条,将会是我的通关密码,所以大概率我会坚持走下来。对了,我的另一个底气来自于后援团-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的鼓励能让自己处在low battery的状态下,被快速充满电,这点很重要。
如果你又问我,我也想做想做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资本,生活本身已经让我疲于应付了。这个问题其实引出了最后一点想跟大家分享的,那就是年轻最应该做的就是挣钱,没有经济基础,一切独立都是喊口号。曾经我也因为钱的问题为难过,所以我懂了它的重要性。同时,我想感谢家人对我的付出,也想感谢自己早早存起了“圆梦金”,养成了好的理财习惯,这让我面临选择时多了一些果敢。钱,是我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筹码,认真对待它从这个月存下收入的10%开始做起吧。
最新一期的《朗读者》中,主持人董卿这样诠释对“路”的理解:“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仿佛告诉我们,路就在脚下,各自有各自的路。”对于一个常年在路上的人来说,感同身受。之前我会盯着目标,生怕现在这条路不是最佳途径,浪费了时间,但是渐渐我明白了,人各有命,没有标准化的人生,与其执着于臆想的未来终日惴惴不安,倒不如把握好当下,回到自己的本真上做自己,遇到想要做的事情就试试看,不求结果,而是回应自己的心,享受这个过程,没有定论或许才是人生唯一的结论。愿每一个爱折腾,努力活到淋漓的朋友享受这种状态,不辜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