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易激发人的正义感
还记得佛山小悦悦事件吗?
当时小悦悦被车撞伤,奄奄一息,先后有18个人路过她,却或有意或无意地都没救她,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此时被披露后,网友义愤填膺。某网站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是18路人之一,你会怎么做?有超过90%的人选择了亲自施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只有不到2%的网友选择了“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网友在网上的群情激奋,与路人在现实中的冷漠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真的是佛山路过小悦悦的那18个人,恰好都是那2%的不愿救人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如《搜索》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叶蓝秋一个不让座的举动,让几乎所有网友对她群起而攻之。互联网的自由、交互属性,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向“圣人”靠拢。每个人在网上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别人交流。而爱惜羽毛,想展示阳光的一面给别人看,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容易得多,阻力也要小得多。即使你真是道德高尚之人,也有一个词叫做“知易行难”:你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和你真的在身处那个环境时能按预想的方式把事情做到,这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人们毫不相干 一己私欲 ,不知酿成了多少不良结果
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如电影里所见,陈若兮因为工作的需求追求新闻的火爆程度和杨佳琪不明真相的刊登,以及人们的猜疑与附和,最终导致了叶蓝秋一生轨迹的改变,以及悲剧的发生。到最后人们相传的传统美德排上了用场,进而对比是否符合,并强加上道德的绳索。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随便一条信息便可越过大洋彼岸,到达地球的另一半。流言,网络暴力的迅速,远比想象之迅速。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网络泄愤,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排遣
中国网民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个是几乎人人都充满正义感,另一个则是几乎人人都怒气冲天。
论坛、微博上罕见平和坦诚的对话,往往是三五句过后即破口大骂。很多人上网的目的首先在于泄愤,其次在于浏览信息和与人交流。简单说,上来骂两句出出气是最重要的,至于因为什么事而骂,骂的是谁,骂的有没有道理,则都不是优先要考虑的。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在这个网络泄愤的过程中,互联网和被骂的人都是无辜的。举个例子,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如果从同事、同学、老师、领导那里受了委屈,常干的一个事就是抓起什么东西(比如花瓶)往地上一砸,用以排遣心中的怨气。而用网络泄愤时,互联网就是我们手里的花瓶,而被骂的人则是被砸的地板。在地板看来,那个人举起花瓶恶狠狠用尽全身力气向它砸来,好像它犯了多大错误。其实,那个以泄愤为目的的人,砸东西是他的主要目的,地板只是无辜的牺牲品。当大多数网友都怒气冲冲时,再去埋怨他们不该生气,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业事业上的不顺利,感情生活的不稳定,日常生活的艰辛,都会成为怨气的来源。一句话,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网络恰在此时出现,成了每个想摔东西的人抓住的那只花瓶,如此而已。
扭曲的价值观:从传统美德到道德绑架
从“让座”看传统美德:应以自愿为前提
电影《搜索》中,让女主人公引起争议,乃至身败名裂的导火索,是她坐公交车不愿给旁边站着的老年人让座。尊老爱幼,这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听了不少类似于“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之类尊重师长,扶助弱小的历史故事。渐渐地,这些传统美德就成了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成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细究起来,其实问题不小。
尊老爱幼,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是我们一直提倡的。这没有错,但前提应该是每个人自愿遵守。也就是说,遵守这些美德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并非义务。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倡,但不应强制每个人必须奉行。坐公交车是否让座,别人有困难是否帮助,是否无私地奉献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这些都是个人选择,而不应是在某种强制力的要挟之下必须要做的事。传统美德本来是使我们变得更好的一种营养,如果反倒变成禁锢我们的枷锁,那恐怕也并非古人所愿。
电影的最后她还想着“我要过好每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可是人们不给她这个机会 ,直致自杀发现她的病历才明白一切的一切。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最后的最后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丢失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扭曲的互联网:从自由平台到泄愤通道
——来自电影《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