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虑”到“放纵”,我的养育之路才步入正轨
我相信每个妈妈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开始想象孩子未来的样子,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自从孩子出生后,妈妈的脸上就贴上了两个字——“孩奴”,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仅要学习母乳喂养,还要每天操心“屎尿屁”,更是为了孩子不生病而逛遍所有论坛。不仅要学习“爱与自由”,践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得把自己活成“孩子的玩具”,阅读育儿书,学习教育理念,关注学习力和时间管理。。。
妈妈明明就是个普通人,非得把自己整成“超人”。
在各种担惊受怕,抓头无奈中,孩子终于长大点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却又要开始焦虑孩子的成绩,担心她的未来。
感觉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我就是这样过了七八年,才逐渐明白纪伯伦的那句诗“你的孩子,并非是你的孩子。”
这也是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认知之后的感悟。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受我们强加的意愿而改变。有时候你越压迫反而越不能如愿。她有自己的个性和热爱,没必要按照我们规划好的路线去发展。
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只有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个性发挥出来,充分的挖掘自己的天赋,才能真得感受到快乐。如果再像我们以前一样,为了考学而考学,为了工作而工作,恐怕也是要经过一番探索,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王占郡在《让孩子拥有最快乐的一生》中,提到了培养孩子“成功”的四条“低标准”。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
不生病:没有因为父母照顾不周而出大的健康问题,孩子自身原因除外。
不犯罪: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做违法的事
不自杀:青少年时期不离家出走,不自杀,心理健康。
能自食其力,快乐生活。
看完之后,是不是瞬间轻松许多?原来不生病,不犯罪,不自杀,能自食其力就可以了啊?但再仔细回味,单做到这四点,其实也不容易。
首先我们要对孩子的身体负责,提供细心的照顾,尽量做到少生病。
其次,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跟孩子沟通,了解她的心理健康程度, 还要传递给孩子快乐的真谛,做一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
但不管怎样,我至少不用太过关注细节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教育里更重要的事情上。
那就是做好自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只有妈妈活得精彩,孩子才会终身受益。
李一诺曾经说过一句话:“人最终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灵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人生的无限性。”
作为成人,我们经过了人生的磨砺,早已学会了各种隐藏伪装,那个躲在最里面的真我,又何时得到过顾怜?于是我们尽管拥有了很多,但是活得并不快乐。
直到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明白快乐的真谛,就是勇敢做自己,回归真实的自我。只有当我们外在和内在统一在一起,才能活得潇洒、淋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其实在这点上,我们更应该向孩子学习。她们天生就是自由,无限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充满想象,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是快乐的象征,无拘无束,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她想做的事。
这就是真实的样子。只有真实的人才是快乐的,只有真实的人才让人喜欢。
所以,当你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就对育儿也就不会感到那么焦虑,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