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儒学浅议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十节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原耕0119

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翻译:

齐国人讨伐燕国,胜利了。齐宣王问孟子:“有的人告诉寡人,占领燕国的土地;有的人告诉寡人,不占领燕国的土地。以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的力量讨伐燕国那样的万乘之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我想人的力量是做不到这样的,有老天在帮忙。这样的话,我不占领燕国,一定有天灾降临。那么,我占领燕国,怎样呢?”

孟子回答道:“占领了,燕国民众欣喜,就占。古时候,有人这样做事,就是周武王。占领了,燕国民众不欣喜,就不占。古时候,也有人这样做事,就是周文王。以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的力量讨伐燕国那样的万乘之国,民众用箪装着吃食、用壶装着浆水,来迎接大王的部队。这哪有什么别的原因呢?是他们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如果,大王使他们的生活像溺进更深的水、灼在更旺的火中,他们也就会像摆脱燕王那样,摆脱大王您了。”


见解:

这里有很知名的典故——箪食壶浆、水深火热。

我们之前说到,孟子以至整个儒学在评判治理行为时的三个标准:民意、天意、实际。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正确理解天意以及民意与天意的关系

齐宣王对于天意的认知是一种典型的偏颇之论。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作战,一个很快战胜了另一个,这不是有天意在,而是运气。孟子的回答,体现了儒学如何理解天意: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顺应民意、规律以及自然。西方文学中,有一句话:上天通过我们民众的眼睛去观察你,则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儒学眼中民意与天意的关系——上天降生了万民,那么天意就是让这万民走向幸福、走向光明

而在本章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孟子以至整个儒学对于“忠诚”这件事的看法。孟子描述燕国民众的心理:燕王陷我们于水深火热,我们就背弃他;齐王如果让我们有条件生活富足、有机会接受教育,我们就拥护他。这不是利己主义心态,而是对实际的考量和对正道的向往。我们可以借助商鞅的“驭民五术”来理解这一心理:“愚民”——反过来,让我们独立思考、冷静认识的君主,拥护他;“弱民”——反过来,让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君主,拥护他;“疲民”——反过来,让我们得到适当的休养和闲暇的君主,拥护他;“辱民”——反过来,让我们有真正的尊严、不受要挟的生活的君主,拥护他;“贫民”——反过来,让我们的生活走向富裕的君主,拥护他。而让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难,把这“驭民五术”践行的更加彻底的君主,民众会背弃他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吗?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