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笔记|故事:自卑女孩儿
牡丹娇艳举世无双,贵为花中之王赢得无数赞誉。如果它和树木比高大,它会不会躲在角落里哭泣,如果它和月季比花期,它会不会嫉妒到不再绽放?
你说这很搞笑,植物又没有思想它是不会比较的。
是的,植物没有思想也不会比较。但是人有思想,人的思想不仅会让人不自觉的和周围的人去比较,还会在比较之后思考该采取什么行动弥补自身的不足。
1. 喜欢养花的女孩
小花今年13岁正读初一,四月中旬在妈妈带领下来到心理咨询室,来访原因是老师反应她个性孤僻不能融入校园生活,因为她喜欢养花,我们暂且称呼她小花吧。
初见小花她看得出她与妈妈以及咨询师刻意保持距离,从言行举止观察小花显得骄傲又拧巴,不屑的神情传递着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叛逆和特立独行,眼神的躲闪不经意流露出警惕和怯懦。
第一次咨询小花只是礼貌性的配合并不愿意讲话,当问到她一些问题时她只以摇头或点头回应。
咨询室暂时没有沙盘,孙老师引导小花用铅笔在一张A4白纸上绘出一副房树人图画,运用投射技术分析小花的潜意识。
小花作画时认真投入,除了按照老师要求画出房子、树木和人,并把这些元素放置在一片花海中,花海中最瞩目的是向日葵,这是小花向往的生活。房子没有门窗说明她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或许不是封闭而是一种自我保护,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老师说到这点,小花表现出一种你怎么知道的好奇表情,同时有展现出被理解的轻松愉悦。
因理解而信任,因信任而建立的成长契约。小花开始讲述自己的秘密,这是属于一个花季少女探索自我成长的故事。
2. 原生家庭
小花是留守儿童,刚过周岁妈妈便到城市打拼,把她交由爷爷奶奶抚养。为了尽快在城市扎根,父母省吃俭用,在小花最需要妈妈照顾,建立亲密关系寻求一份安全感的年龄,她的父母缺失。
小学四年级父母在市里买房把小花接到身边,这是属于她的家,她却感觉处处陌生和不适应。父母看到她天然的想去与她地亲近,她始终刻意的躲藏,她知道他们是自己父母,却感觉不到那份亲情。
搬家意味着转学,新的学校只有恐惧没有新鲜感。她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认识名牌,同学谈论的话题都是她没听过的。她曾试图跟同学说上一些引起他们关注的话,伴随着同学的不搭理和嘲笑,她变得敏感自闭。
在家里小花乖巧懂事,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妈妈分担家务。做作业也从不让父母操心,妈妈一度很欣慰常在其他家长面前夸奖女儿。
暑假回老家她告诉了爷爷自己的困惑,爷爷告诉她,城里的小孩儿没什么了不起,你们除了有钱啥也不是,他们韭菜麦苗都分不清。这句话让小花笑了,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回到学校,看到同学嬉笑打闹,小花嗤之以鼻,心理想着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一群幼稚鬼,你们不会爬树,你们不会养花,这些我都会。看到同学拿着零食,她会觉得这些孩子吃的都是垃圾食品。
转眼到了初中,小花开始住校。她始终紧紧包裹着自己,用不屑掩饰着自己的自卑。
3. 问题分析
心理咨询时咨询师一般不会直接告诉来访者问题,以防来访者自我贴标签。
自卑是小花提出来的,在与咨询师畅谈之后她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内心深入觉得比不上别人。
这个问题让她苦恼,她看过一些书,书上告诉她这是低自尊,她应该打开自己变的开朗起来。她也认为自己是个开朗的女孩,可在这个环境里她没办法开朗。
自卑不是小花目前境况的原因,她怎么看待自卑这件事情才是!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自卑情结。面对自卑个人怎么看,怎么想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而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看待这件事情的方式以及如何调动她的外在资源才是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成长。
面对自卑,有些人在自卑的阴影里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表现出来胆小懦弱、自暴自弃;
有些人潜意识里否认自卑,表现出来的是不屑、自大,得不到我就摧毁;
有些人会拿起自卑当标尺,接纳自卑正向思考,当我有不足什么样的方法是弥补不足的最佳武器。
除了小花面对自卑的思维模式,小花与父母的关系使得家并没有给小花提供力量和安全感。
一个人站在没有护栏的阳台边缘和站在有护栏的阳台边缘的不同感受可以告诉我们安全感有多重要。
4. 走进现实拥抱阳光
从与咨询师建立关系,到小花意识到自己真正问题,再到小花主动寻求人际关系的处理,最后一次小花笑着跟工作人员道别总共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在这期间,小花父母也多次走进咨询室,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渊。他们出身农村,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特殊的才能,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万千务工父母的影子。他们把孩子撇下留给老人是无奈之举,面对孩子的问题他们愧疚、茫然、无助。
物质匮乏的几年,生存是第一要务。在父母意识中她们打拼只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们何错之有?即使有错,更多的也应该是理解和原谅!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抱着善意理解这个世界,始终坚信父母所给到我们的,已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
咨询临别一家人抱头而泣,展现脆弱抱团取暖彼此相伴。
小花说“花草树木在阳光下才会更茁壮,从今天开始我也要拥抱阳光!”
5.结语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流行开来之后伴随的是大量成年人对自我成长的追溯,童年生活模式成为个人一生的成长脚本,一些经历或许影响一生。
但是做为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明白世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成年人的困顿不该把责任全部推给家庭,还要考虑个体差异比如性格、经历、认知水平,除此还要考虑社会变量,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同。
(原创分享,已征得当事人同意。面对来访者咨询师保持价值中立,但咨询师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分享在于分享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