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里的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文字是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的一段文字,我们暂不提李白孟浩然两位仙风道骨的大才子的友情,今天主要来认识一下文中的“脍炙人口”一词,这个成语与学生初次见面,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个词比较难,而这个成语的故事由来已久。
“脍炙人口”“脍”字是形声字,从月,这个偏旁部首叫做“肉月旁”,本意就不是“月”,而是“肉”。它所构成的字多是与身体各部位有关,如:“胳膊、腿脚、肝脏……”指的都是肉体。
语文书里的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语文书里的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在古代文字中,月亮的“月”与肉“月”它们本是两个字,后因其小篆字体很相近,合并为一个偏旁,统称“肉月旁”。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在两个范畴中,或与月相关,或与肉相关。“脍”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现在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也爱吃羊枣,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仍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鱼大肉谁都喜欢,而曾哲和曾参的最爱确实羊枣。难得的是曾参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而舍弃了自己的最爱,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实在是值得称颂和传扬,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