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形成的稀缺心态是如何影响人生的?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谈论“东亚教育”。其中有个观点甚是有趣——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
文中提到,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英国有一些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反过来,德国比较公平,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这样,学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
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容易让人急功近利。做什么事情都要得到即时的反馈,从来没法专心投入进一件事情,因为太在乎结果了而忽略了过程决定结果。没有立马产出的事情很容易就半途而废了。但是世间很多事情都不是立马就能看到产出的,黎明都要经过漫漫长夜。但是心怀稀缺心态的人往往因为等不及而错过很多。
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物质或是时间)时,稀缺会俘获大脑时,人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而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只能顾着眼前利益,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突然很能理解这句玩笑话了——上了大学才知道,高考是我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
高考之后很人都停止了学习,因为我们高考之后就没有了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判断自己学习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长期处于考试竞争压力下的中国学生,十多年的教育都是在忙于各类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索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对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一旦从高考中释放出来后完全失去了方向。所以就出现了大学混日子,混毕业的现象。
老师和家长不断地提醒孩子,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在其他事情上,要专注于学习。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都是靠试卷分数体现,这时候的学习只是单纯地为了提到卷面分数,而没有让学生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为了成为我想要的人我应该学习那些知识?我需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我现在是什么程度?我怎样才能达到我想要的高度?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略,以至于学生一旦脱离高考,迈进大学就变得不知所措,空虚焦虑,但却找不到出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养成规划人生,思考人生方向的思维习惯。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得失并不代表什么。制定一个长远的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并沿着这条计划不断修正人生之路,或许会遇见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