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完全不一样的“习惯”,你是迟适应还是不适应?
曾经德国多年,现在常在国内了。偶尔去欧洲旅行,会感到,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延迟的,对欧洲习惯的适应:
——在德国期间,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吃那里的奶酪,特别是混在各种菜肴里的奶酪,简直让菜没法吃嘛!现在,在北京,却时时想起那里的各种奶酪。偶尔再回德国,总会特意买来尝尝,并且觉得十分美味。
——曾经习惯喝热水、热茶。只喝茶不喝咖啡,觉得咖啡像感冒冲剂。如今却每天都要喝咖啡。从加奶加糖,到加奶不加糖。开始喝苦咖啡,也是回国之后,这两年的事情了。有趣的还有喝凉水。小时候也只喝热水,如今在欧洲旅途中喝矿泉水、喝街头水龙头提供的饮用水、宾馆的自来水都没有问题。一次,还跟同行的小伙伴说:喝冷水就是习惯,你可以锻炼锻炼的。结果,晚上小伙伴就开始闹肚子。
——在德国期间,觉得德语真难听。单词真难记,真是不愿意学!现在回国了,却又觉得,哎呀,其实德语也不错,还是应该好好学一学。
——在德国期间,觉得他们很多时候真是落后。一点儿也不追求高科技应用,不追求变化。如今,回到北京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候又觉得其实德国人那种,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生活节奏,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我由此而想,我们对于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第一反应是本能的拒绝。然而,潜移默化中,它们又悄悄改变了我们。
当然,吃吃喝喝,只是最表面的“习惯”,更多更深层的不一样,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对话的每一个瞬间。
对于保守的人,习惯是非常强大的。甚至可以说,所谓的文化不同就是“习惯”不同。所以有古语“性相近习相远”之说。有些人固守着已经养成的习惯,拒绝改变。这一类人,大概是最难于适应海外生活的一类人。因为那些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习惯会遭到他内心的抵抗和拒绝。有时候,保守也并不仅仅是天性。越读书少、见识少,则心智越趋于保守。所以,改变“习惯”,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地学习和读书。如果生活已经把你抛到异国他乡不一样的文化圈,那就一定要努力克服和丢掉顽固的“旧习惯”,否则,就不容易在新的生活里发现快乐了。
对于如我这样中庸的大多数,习惯不是不能改变的。有很多人过于夸大习惯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听过那个“不穿鞋子的小岛”的营销故事。如果认为“不穿鞋子”的习惯是不可改变的,你作为一个卖鞋子的人就只能灰心丧气。而成功者则认为,这里有巨大的商机。
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习惯的改变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就有了我如上所述的延迟的适应。可能像我这样的人是大多数吧。一开始以为自己不会喜欢咖啡、喜欢芥末酱……很多年后,才忽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了奶酪、喜欢了红菜汤、喜欢了青橄榄……
今天,研究产品的人们都在研究“习惯养成”的规律,用“科学”让用户更快地习惯喜欢他们的产品。
而对于勇于尝试、乐于尝试,心中不设限的人,则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养成新习惯的一群人。在海外,这样的人更容易如鱼得水。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恭喜你,你一定能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书香云舍简书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