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118人
细阳冰清

下午到强强家时,无意间发现对面停放的联合收割机和闲弃路边的石磙构成的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就用手机拍了下来。画面中蕴含着千年厚重历史的这个石磙,与刚刚决战决胜午季抢收的收割机相比,显得特别孤独和失落。
在几千年历史的农耕文化中,我们的先人发明的脱粒石器——石磙,像土地一样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哪一年午收或秋收时石磙派不上用场,听不到吱吱扭扭石磙打场的声音,肯定是歉收灾荒之年,农民就要忍饥挨饿。

直至21世纪之初,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广和普及,传统的杈、耙、扫帚、扬场掀,石磙、捞石、赶牛鞭等农具已进入农耕文化陈列馆。毛泽东主席早就断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习近平主席说,到2035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失落的是积淀着“文物价值”的传统农具,淘汰的是传统农业耕耘收获的老把式,迎来的是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时尚的美好生活,留下的是镌刻着历史文明的农耕文化遗产和悠悠乡愁。
如今,每到麦收的季节,童年记忆中打麦场里石磙滚动时吱呀吱呀的响声犹在耳畔。在那枯涩的岁月里,当大人起场、扬场,把打下的麦子堆好之后,打麦场便是孩子们的“游乐场”:不是耍跟头、耍车轱轮、藏猫猫,就是骑在依然烫屁股的石磙上,脚蹬着磙逻框,随着“呱哒、呱哒”的节奏,唱着自编的童谣,“轧、轧、轧哥呀,姑娘来了俺不怕...”。村头的打麦场上,弥漫着泥土和着秸秆特别的气息特别的芬芳,洒满了玩疯了的孩子们的欢笑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