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喊孩子来帮忙,少养出点“白眼狼”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1人
胡素冉
听到一位老师昨天讲了一个事情,挺有意思的。
昨天是学生报名的日子,有家长送孩子来学校。
有位家长两手掂两个沉甸甸的大行李,外加两个暖瓶等小杂物,走路很费劲,一走一碰腿,走几步得停下来,重新整理下东西再出发。
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就叫他旁边的孩子帮他拿。这位家长说,嗯,孩子也拿着东西呢。
看看他身边的孩子,背了一个书包,拿了两个空盆子,怪轻松的,那俩壶就不能让孩子掂着吗?估计是不放心,怕孩子弄打了。
父亲走的很吃力,但孩子全然不觉,一副受之无愧的样子。
我在家里平时会遇到不少的孩子,我是最会“使唤”小孩儿的。带着朋友家4岁的孩子,凳子离我两三米的距离,我会很认真的对孩子讲:可以帮我把旁边的凳子搬过来么?
孩子听到,特别开心,屁颠颠的跑过去搬凳子,搬好后一脸自豪的望着我,我就很开心的坐在凳子上:哇,真舒服啊。谢谢你帮我搬。
孩子听到,甭提有多开心了。
这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付出的开心和快乐,教孩子明白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孩子更是从小知道了体贴观察周围人的需要。
这也是孩子慢慢良好“社会化”的表现。
反观父母一味付出,孩子在同其他人相处中“同理心”的获得就会少很多。更多的时候,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对方已经满腹牢骚了,自己要么浑然不知,要么还抱怨有加。
在家中,对父母的付出,更是一副理所应当的表现。
所以,多喊孩子来帮忙,就能少养出“白眼狼”。小到倒杯水,大到家庭事务的决策。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被关爱,父母不是万能神也需要被帮助。
(2019年2月14日晚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