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烧饼

2024-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健君

不买则已,一买便又是两锅。

为什么用“又”?

因为这是时隔一年,从十二岁一起上初中,到后来,又一同考进了同一所大学的发小,再一次从省城,特意给我带回来的贵重礼物——马家烧饼。

我喜欢吃面食,尤其爱吃烧饼。

这个嗜好,发小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一次买两大锅,四大手拎兜马家烧饼的人,在省城长春,一定不会多。

可以想像出来,发小两手拎着四大手拎兜儿的烧饼,从烧饼铺子走出来的时候,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堂食客人的样子。

在食客们的眼里,一定把大“吃货”的标签,贴给了发小。

我喜欢吃烧饼,追根溯源,还真是小时候吃不起的原因。

即使,一年半载偶尔吃一顿烧饼,那也是吃得甜嘴巴舌。

根本不管饱儿的那种。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便频频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工”和“学农”劳动,是所有学生都会必须要做的规定动作。

一干一整天儿的劳动,学生自带午饭。

双职工的家长,不能说他们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不好。

更不能用一句“没时间”,来解释自己孩子“饭盒”里面,只能是高粱米饭,或者是玉米面大饼子的问题。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那个年代,所有孩子们的父母,在应对物质匮乏问题上的不得已。

并非掩饰的解释,既无力,也无须。

所以,没有人站出来,给自己加戏。

进入初中的时候,十二三岁的孩子居多。大个一两岁,小个一岁半岁的初中生也有。

在准备第二天“学工”或者“学农”劳动,中午饭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孩子自己动手。

家长们通常会选择动动嘴皮子,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根本没有更改可能的“建议”。

十个学生中间,八个学生饭盒里,除了高粱米饭或者玉米面大饼子之外,还有咸菜,亦或是腐乳臭豆腐之类。

另外那一两个饭盒里没有出现高粱米饭或玉米面大饼子的同学,也倒不全是家里经济条件超好的原因。

要穷一起穷的日子,谁也并不不比谁好到哪儿去。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记得有几次,总是偏向于俺的娘,背着几个姐姐,偷偷地塞给俺一两毛钱,悄悄告诉俺,中午去附近的国营饭店里买两个烧饼解解馋。

很有可能,这就是导致了俺,落下一个永远也吃不够烧饼的“病根儿”。

几十年过去了,该改变的东西,可能改得都差不多了。

唯有闭上眼睛,张大鼻孔,不用太过用力,便可以嗅得到的那种烧饼的面香味儿,永远忘不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