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正能量文章质跃石岩磊作家

有感于2012年的日记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109人  芷兮离离

        题记:珍惜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时光、情感、一景一物、一饭一蔬…一切都在向前,过去就是失去,我们所有的用心都是为着将来的不后悔。一一2019

有感于2012年的日记

        总听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知珍惜、不懂体谅父母,其实细想来,他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如众星捧月般生活,没有苦难生活的经历,没有生活艰辛的概念,难道要他凭想象?而单凭这样的想象去树立改变他们的观念 ,不现实的苍白空虚不亚于闭门造车!

    童年时,漫长的冬夜里,我们姊妹总是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就着油灯,让爸爸给我们讲这样那样的故事,故事大多都是穷人怎样对付地主老财的剥削,最后穷人取得胜利、穷人怎样节约渡过青黄不接的年景、粮食对于穷人又是怎样重要等.....但有个故事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讲的是:山中有条小溪,上游住着地主一家,下游有个小庙,住着一个和尚,地主家生活好,粮食不缺,一日三餐白米饭,而每天做饭都必在小溪里淘米,每次淘米时都有米粒漏到溪水里,也从不在乎。下游的和尚生活清贫,偶然中发现溪水中有少许米粒,大喜,观察几次后,发现每天地主家将做饭时溪水里就会有米粒,和尚留了心,每天在固定时间拿了笊篱去小溪旁等候,结果每天都能捞到些米粒,和尚向善,知道这是地主家的粮食,更料定年成有好就有坏,所以舍不得吃,把捞到的米粒晾干后拿口袋装起来,备日后救急。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不知不觉,积攒了数目不小的粮食。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地主家虽粮多,但既不会计划也不懂节约,最终也断粮,只得靠要饭为生,忽一日发现虽饿死和背景离乡的人无数,但看上去清贫的和尚生活却和平时无异,很是纳闷,于是屈尊到小庙乞讨。和尚知是地主一家,礼貌接待,并大度地拿出了积攒的粮食,地主一家很是诧异,和尚就把米的来历细细说给地主,地主没想到这样多的粮食竟是自家的,更想不到自己平时不经意的一点浪费,积累了这样多的粮食,无异于天下掉下了馅饼,感激的同时更是感慨万千。不必多说,这些粮食最终帮助地主一家平安渡过困难时期。自此后,地主一家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保持着节约珍惜的家风,遂代代平安,没有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

童年时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故事的主人是地主而非平民百姓。那时不懂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人一样的道理;只知财富积累不易,不知挥霍起来的容易!所以很长时间都有一个困惑:在幼小心灵中富裕的地主家为什么也会缺粮挨饿?

慢慢长大,亲眼见过邻居家孩子多、粮食不够吃的困窘、学校组织体会吃忆苦思甜饭、住校生活时为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饭菜票中节约及至后来自己当家的经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故事的深刻内涵:无论贫富、也无论在何种条件下生活,都要学会节约,懂得珍惜,只有珍惜,细水长流的日子生活才会富足的有滋有味!

那时对节约、珍惜的理解来源于曾经的经历,很自然,那个年代,社会大环境如此,人人都一样,谁家会计划、会节约,谁家的生活就会轻松些,要不就是大家都一样,要咸菜都咸菜,要吃肉都吃肉。在学校,同学间也是比着看谁的作业本写的字多、用的时间长,谁的文具盒用得最久,谁的橡皮保护得最好等,衣服也多是小心穿,以备大的穿完小的还能捡着穿......整个社会因为物质的匮乏,很自然形成节约的风气,并且谁做得好谁就会受表扬甚至奖励。因此有“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号。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环境优越,观念截然不同。做家长的,自己有过日子困乏的经历,凭心而论,谁也不愿再让自己的孩子去过过去节衣缩食的日子,相反总是竭尽全力满足孩子一些看似正当的要求,生怕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遂衍生出攀比之风,尤其在学校等公共场合更是如此。久之,形成一种盲目攀比浮燥的社会风气,少有孩子能独善其身,只是表现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历史告诉我们启蒙教育是一个民族觉醒的必然条件。当家长一味埋怨孩子时,很少有家长能想到自己才是始做蛹者,如此看来,若想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必须以身做则,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意识,从而改变社会风气,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好的观念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让孩子在成长的经历中体会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风气改变了,环境改变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不仅是家庭、个人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大事。

      2019:每个人都追求完美,以家庭为单位、以身做则在当下,心安即是完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