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一代枭雄——曹操(黄宠鹂)
被“误会”的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多种多样,他除了奸诈的一面,还有雄才一面的存在,如若不是,他有怎能做到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等一系列胜利,他能够慧眼识英才,具有雄韬伟略,是一个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年仅20岁就担任洛阳北部尉,他执法严明不畏强权,只要有人犯法他都依法从事,后来董卓专权,满朝文武都无计可施,是曹操举起义旗,举兵讨伐董卓,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威名被众多人知晓,在讨伐董卓过程中,曹操举贤任能,不管人才出身与社会地位,唯才是用。当关于请求出战汜水关时候,袁绍等人高喝,是否诸侯无将,怎么没有人应战等。此时关于请战,曹操不仅大力支持关于出战,而且还喝酒为关羽助威打气。当关羽头像曹操之后,他对这个将帅之才表现的十分爱惜,想通过过一系列办法留住这个人才,当知道这已经不可能时候,其赞叹“事主不忘其木,乃天下义士也”。随即下令让各个关卡放行关羽。他惋惜没能够留住关羽,但是他更深切知道还有很多人对其忠心,也能够赢得更多仁人义士加入到自己麾下,共创霸业。到了过来果然应验,关羽与曹操正面对战,关羽时刻未忘曹操恩德,在华容道上时放走曹操。其痛失爱将,当其退至襄城、清水一带时候,他突然大哭起来,其不仅祭奠了爱将,连同他的战马也一起祭奠了,由此可见,曹操之所以有那么多兵将誓死追随他并非没有原因。
曹操的雄韬伟略还体现在官渡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中,他以绝对优势战胜地方,但是从敌方图书中发现军中将领同袁绍私通的书信,凭借曹操性格,对此事怎能善罢甘休。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他认为袁绍那时候比较强盛,自身难保,又怎么可能花费巨大心思干出这样的事情。随即就把书信烧毁了,当作此事未发生,作为一个政治家拥有的大气、宽厚也充分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曹操有这样雄韬谋略才能够立足于乱世中,可见其成为当时最强人的军事集团领并非偶然,也有很多必然因素存在。之后,曹操将吕布军队消灭在徐州,在官渡之战中完胜袁绍大军,才得以将北方控制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成就自己一番伟业。当时处于可谓是“三足鼎立”,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才不会被欺负,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宏图伟业。基于这一思想,他实行科学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既壮大了自身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民众广泛认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改变统一国家的目标,在治军方面更是如此,严于律己,军纪严明,时刻站在国家角度思考问题,这都是曹操具有过人智慧的本质表现。
三国之争,并无奸邪狡诈之评判,在国与家的纠葛中,枭雄们各显神通,他们只能拼尽伎俩与谋略,以立于这乱世之中成王,而曹操,则是一名一直以“奸邪狡诈”而“误会”的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