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深入灵魂的写作才打动人
今天终于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看到结尾,我挺揪心的,为故事里的人物揪心,被那浓浓的亲情所打动。这本书里大部分的故事都是讲亲情的。作者主要写了他的阿太、父亲、母亲。也有几个故事是关于他朋友的,关于他自己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了过去的一些事情,都是发生在作者身上或身边的真实故事。我想正是由于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所以作者才可以写的那么有温度,那么打动人,那么引人共鸣吧。看到书中的好多片段,我的心也跟着难受。
作者的阿太虽没什么文化,却深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这样的道理。是啊,人的皮囊只是一具躯体,是一个包袱,人的灵魂才是更重要的。作者的母亲对建房子常人有种难以理解的执念,即使是在其父亲住院生病的时候,即使是在房子盖好不久就会被拆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盖房子。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觉得不建房子省下钱拿来给父亲治病多好。但是读完后才明白母亲是想给父亲争脸,那是一种纯粹深厚的爱情。作者父亲中风,半边身体瘫痪,不能行走。摔倒后自己爬不起来。他的倔强使他不允许自己这么无能,他想恢复之前正常的样子,每天都坚持锻炼,全家人陪着他演戏,他坚持了三年,对锻炼这件事情精确划分,因为这事情也跟母亲吵了几次,有次台风过境甚至还要出去锻炼。后来,父亲的偏瘫并没有变好,再后来,父亲去世了。
令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书里写到他的一个儿时的朋友文展。从小就学习很好,很有自己的想法,看问题很透彻。可以说是个天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给自己的人生做了规划,而且规划的非常明确清晰。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想离开小镇到大城市发展,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可当心高气傲的他真的去到大城市逃离了小镇,却处处碰壁。可能由于他的五官缺陷和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的问题,他在大城市始终没有得到发展,最后被迫又回到了小镇,做着工资很低的差事。看完文展的故事我的心很沉重,一个很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为改变自己命运在很小的时候就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并且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划努力,但是却并没有实现,迫不得已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曾经的那些代表着他努力的那些东西都失去了意义。我挺为文展惋惜的,他小的时候真的很厉害,他考虑问题也很长远很周全。我很佩服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梦想破灭了,不得不又回到他曾经最想逃离的地方。所以他害怕见到作者,因为作者在大城市立了足,做到了他一直想做的事。
还有渴望自由,渴望改变世界的厚朴。他一直都很热血很激情。他深受自己父亲的影响,认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他尝试各种叛逆的事情,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他的青春看起来很多彩很疯狂。但是最终厚朴狂热的梦还是陨灭了。
作者一直是个恋家的人,他跟家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通过作者的文字就能感觉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依恋。有时候只有回到家乡后自己的心才能得到安宁。虽然故乡并不多美多好,但却是别的地方都替代不了的一种存在。
看作者写他对家的依恋,写他的亲人,他的一些情感。我眼睛酸酸的,有些想哭。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到了我的家,我想回家了。我想见我的父亲了。
蔡崇达在书中讲他自父亲生病时开始了围绕于父亲的病、这个家庭负担的人生和工作规划。整整八年都按照这种规划生活,他努力让自己忙起来,把时间填满,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想逃避这些问题,这些始终要回答的人生问题。终于八年后,他顿悟了,这八年他一直都没有好好生活,他自以为的规划和努力只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罢了。他终于明白自己应该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对他过去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一个总结,是对过去那个不懂生活的自己的告别。他深入灵魂剖析了自己。就像一个医生拿手术刀划向自己。每一刀每一笔都很痛。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痛楚,他书写每个肉体时或悲伤或惋惜或欣赏或为难或思念,都通过文字传递出来了。
我觉得这样的书才能打动人,书里的文字深入灵魂,让人读了后觉得感受颇深。作者深爱故乡,深爱亲人;作者尊重每一个肉体,每一个皮囊,尊重生命本身。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生命是短暂的,我应该怎样才能活出自我而不被现实麻痹,怎样活才能过好我这一生。同时,我也在思考,我应该这样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我应该如何珍惜他们。
这真是一本给我深入启迪的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共鸣,甚至触及到了我的灵魂。我想,像作者这样的写作,这样的书才是最打动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