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西域-新疆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2018-08-17  本文已影响7人  芗岑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屈支国(龟兹,今库车)。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1

库车只是龟兹的一小部分

早在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龟兹(qiu ci)的记载,当时的龟兹属于汉代在西域的军事管辖基地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那时的龟兹包括今天的沙雅、轮台、阿克苏、拜城等地。

龟兹从古至今有多个名称,丘慈、邱兹、丘兹、屈支等。至清朝,它才正式更名为库车(十字路口,交通要道)。库车为龟兹文化的重要代表地,龟兹的其它部分也纷纷自立县城或市。

位于南北疆中心的库车自古以来就吸收了无数的外来文化元素,变得错综复杂,底蕴深厚。季羡林先生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方。”

这里的原先居住着一群早期的欧罗巴人(白种人),唐开成五年,游牧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民族西迁至此,与欧罗巴人通婚,形成了维吾尔族。

龟兹的语言现已失传,在龟兹博物馆里,也仅能从几块出土的陶片获知龟兹语的书写样式。龟兹语(吐火罗文B)属印欧语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印度古代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字母)。

文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代表,世界上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甚少,在我国,季羡林先生去世后,就只有他的学生钱文忠先生精通了。

2

驻留龟兹的那两位高僧

说到佛教,不得不提两位高僧。

一位为鸠摩罗什。

出身于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是一位混血儿,父亲为印度国相鸠摩炎,母亲则为龟兹国的公主耆婆。

由于天资绰约,在母亲的带领下,七岁出家,游学天竺,拜访名师,把小乘佛家的教义琢磨地十分透彻;12岁经疏勒国(今喀什)接触到大乘佛教,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甚至汉地。

鸠摩罗什相貌倜傥,写得一手清秀的字体,学识又如此广博,有传言说:罗什将成为第二位佛陀!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

前秦将领吕光把鸠摩罗什挟至凉州,讲经佛法17年。

后秦建立时,姚兴又迎接罗什至长安,带领3000多个弟子翻译佛经。

公元413年,在圆寂于草堂寺之际,他对弟子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我今天在众人面前诚恳起誓,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没有错误,我焚身之后,舌头永不焦烂。)

鸠摩罗什的舌根果然形成了舌头舍利,安放于草堂寺中。

另一位即为大唐高僧:玄奘。

贞观三年(627年)夏季,陇地发生了冰雹灾害,灾民众多,朝廷粮食无以为供。唐太宗无奈,允许灾民四处讨食。玄奘偷偷地混在难民中,开始了他前往天竺寻求大乘佛法的西行之路。

西行之路艰难险阻,玄奘在西行途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大唐西域记》中“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凉风拥沙,散时如雨”类似的关于恶劣环境的记载让人心生凉意。

当辛苦辗转到达当时的屈支(库车)时,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

记载说,屈支适合种稻谷和麦子,葡萄和石榴,有很多梨子,桃子,杏子。土产黄金,铜铁,铅和锡。文字来自印度,有一点点粗略的改变。乐器、音乐和舞蹈在西域各国中尤其突出。民众穿着褐色的锦衣,留着短发,戴着头巾或帽子,用金钱,银钱,还有小铜钱(除了交易物,其他都与现实相符合)。

由于大雪封山,玄奘在屈支国滞留了两个多月之久。

当时的屈支有一百多个佛寺,僧徒就有5000多人,经律都来自印度。

滞留期间,他在昭怙厘大寺(苏巴什佛寺)讲经佛法,对当地民众佛教教义的提高和屈支佛教的兴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中,风吹过土墙,高大的佛塔和宽广的讲经堂残垣顽强屹立,恍惚间,依然可见当时玄奘讲经的模样,以及众人端坐的盛况。

3

佛教壁画使我进入意识流的状态

在我看来,宗教和艺术是同胞兄弟。我不信仰宗教,但对洞窟、教堂、清真寺都有着莫名的尊重,每个宗教元素似乎都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感,信仰者置身于其中,意识与内心发生深切的接触。

在木扎提河的明乌塔格山上有236个石窟,全称克孜尔千佛洞,为最早佛教石窟的代表。僧侣们当时选择这样一处寂静的地方动用人工,搭建木架,一点一点开凿,不知运用了多长时间,才使一座山,变成了修佛圣地。

我从未看到过有什么故事有如佛传故事那么深刻,僧侣们用矿物颜料怀着崇敬之心在洞窟内仔细绘画出佛的形象,所有的图案都绘在一个一个菱格中,菱格代表了佛教教义里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每个菱格中都有一个佛传故事。他们技艺纯熟,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凹凸画法,明暗对比法等,使一个个故事顿然眼前。

我从未看到什么颜色与壁画的颜色相媲美,虽然过去了一千多年,颜色依然鲜艳,尤其是青金石颜料的颜色,格外耀眼。

我有两次站在山上洞窟旁的走廊上。我俯视地面,山下精心种植的白杨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鸠摩罗什的铜像在太阳的照耀下反射出白色的光;我望向天空,天蓝得澄澈,白云的形状分外明显。这是与大自然神交呢还是与佛神交呢,我感到心胸开阔,杂念纷纷不见踪影。

我记得自己曾经许下了一个誓言:如果我回去,有佛入梦,我便待在克孜尔千佛洞利用专业知识为旅游者服务,在业余时间内沉心学习佛学真理。

但佛并未入梦,留我仿佛还站在洞窟旁看着壁画发呆。

4

充满烟火味的库车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库车啊

我居住于老城,过了四个月的维吾尔族式的生活。我把龟兹的文化分享给我的游客,又从游客那里获得反馈,进一步学习龟兹的历史文化知识。

但古时的龟兹终究离我太远,我“暗恋”过鸠摩罗什,佩服过玄奘,我不相信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中,还会有人拥有如此强烈且单纯的信仰,那几乎是不可能事件。我甚至断言说我敬佩的人们都死了。

如果说古时的龟兹很遥远,它在我内心营造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梦境,那么现实中的库车却充满烟火味道,与我直接接触。在这个环境中,我抱怨过语言不通,不解过民族风俗,吃腻过清真饮食,最终却发现自己已然沉醉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自由感。

我与维吾尔族姑娘一起逛巴扎(Bazar,集市的意思),巴扎上有很多我不认识的东西。她们说,巴扎上的奥斯曼草可以促进眉毛的生长;她们说,有一种汤很好喝,把面疙瘩与调料在一起混煮;她们说,用羊油和草木灰制作而成的土肥皂去污能力很强。

她们甚至带我去她们特色的维吾尔族舞厅,说,跟着我们一起跳维吾尔族舞蹈吧,我们教你。

我过了一个维吾尔族的年(古尔邦节,维吾尔族最盛大的节日),主人在我入室前用洗手壶帮我倒水洗手,再递上一条毛巾。入室内,无论是炕上还是墙壁上都挂着鲜艳的毛毯,据说,毛毯是一家人富有的象征。

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放满了各种维吾尔族特有的食物,馕,馓子,抓饭,羊肉,水果,奶茶......,与我语言不通的Sbila妹妹用亮晶晶的大眼睛望着我,可能是我经常买零食给她吃的缘故,与我不用交流就很亲近。

Sbila,我见过的最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姑娘

傍晚,在那座团结新桥附近,我经常看到维吾尔族老爷爷坐在桥边乘凉,他们衣着朴素,戴着帽子,他们满脸沧桑,留着长胡子。桥下流的河名为女儿河,据说是西游记里猪八戒他们喝完水就怀孕的河,而唐玄奘讲经的苏巴什佛寺就是女儿国。

还有一些戴着头巾的维吾尔居民,不时路过我的身旁,我看到了月光悬挂于苍穹之上,那个古时的龟兹原来还在与现实交叉着,它存在于清真寺里,存在于彩色的门框上,或者说,就存在于这些慢节奏却知生活的居民身上。

文明之间的冲撞感,民族文化之间的疏离与好奇感促使我写这篇文章。库车看起来简单,扎入进去才知道它的浑厚。我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就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之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