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3400字【剩下72800字】(两本书的读后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5600523/5b17ff2c73f8f183.jpg)
昨天终于把《书写自愈力》的书评写完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可能书的内容会很一般,可能是充数的。但,当我开始从第一章开始阅读时,发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好像还蛮有吸引力的,所以,就开始慢慢看。
要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在看关于写作的书,正好有这本书,感觉是一本容易操作的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就看了这本书。
断断续续阅读了好几天,关上书后,脑袋中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作者小时候写日记总是成为模仿日记的方法。就是作者经历或是看见了一件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自己想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最后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跟PD的有一个内容很相似,就是面对一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脑袋中会有什么想法,最后会指导你做出什么行动;以及DFC推崇的四步法:感受、想象、行动和分析。
可能这就是我们思考的最简单的模型。面对任何一件事,我们一定是会先有感受的,这种感受我们是否能够清晰完整和准确地表达出来;感受之后我们一定会因为这个情绪产生想法,也许是正确错误的判断,也许是对过去的怀念,或许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可能是一些不好事情的联想,想法之后一定会让我们有所行动,没有行为也是一种行动,放弃也是一个动作。
而这是我们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如果我们可以让这种思维过程以一种线性的文字呈现出来,或者是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文字和图画呈现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已经开始疗愈的前提条件了。因为,我们从无意识的思维过程,变成了可视化的书面内容,我们就能更了解自己的思维走向,知道从一个问题,是怎样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事件是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产生了一个行为。
而看到这些过程,正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东西,了解看到“孩子回家做作业拖拉”为什么我会马上开始“吼孩子”的这一系列过程。首先要有看到这个基础,才有后面的发现问题,知道自己是怎样思考的,情绪是怎么被引发出来的,才会有接下来对与错的判断,对也好,错也罢,是否符合我们的人生追求,或者我们心理对万事万物的标杆。我们才会有行动,是出击,还是后退,是行动一点,还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过程,能够看见,便可以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这就是前面我所写的《生活练习间》里倾听的内容,倾听自己,了解自己,才会有能够与勇气,智慧与方法让自己更懂得自尊自爱。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向自己内在出发,探索到内心的欲望,才有无畏向前的行动动力。
这本书后半部分,具体是讲疗愈,疗愈成人期、青春期和儿童期。其实,我知道大部分的心理治疗过程,都会涉及原生家庭部分。我也知道我现在有很多心理的问题,一定是之前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以前也有过疗愈师,或者说心理教练去帮助过我。但我知道人家会一部部问我自己,我自己是什么想的?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
说真的,我特别反感这种问法。好像对方早就已经洞悉我的一切,故意让我自己去挖掘自己的伤口给她看,然后再在我的伤口上肯定我表扬我。可能是感觉不平等,感觉她好像很厉害,或许就是我自己心理对她有天然的敌意不喜欢,我特别不喜欢回忆曾经的不好回忆。
我也不知道原因,有些已经忘记,有些我也觉得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就好像在角色扮演的时候,有一个指责的环节,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过一次,后来的几次课程中再有这个扮演,我永远不会去尝试。我已经记不得是我不停地被妈妈指责,还是自己不停地指责孩子,一定具体的细节都想不起来,但是扑面而来的强烈的伤痛感,让我有喘不上气的感觉。
那是当下的感受,可是在我理性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情过去了好像指责我的人,我指责的人都像往常一样,没有感觉到伤害的持久性影响。所以,我很多时候想不起来曾经伤害的模式,或者就得有些辛苦,不到问题一定非得解决不可,我一点都不想去解决。
在这本书里,有关于对过去的回忆,有关于与父母和家族成员的对话,虽然可以去书写曾经的一切,但是也允许我们用好奇去看待那些事情往我们期待的想象中发生。
因为,过去了的一切不可能从来。但是过去的事给我们的感觉却可以发生改变。我们不是要去兴师问罪,虽然也可以,但我们还可以抱着好奇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去了解父母的过去,去看待自己的过去遭遇。我们去看到阻碍我们的力量,也要看到支持我们的资源和能量,清楚代表着一切都可以更好。
其实,这本书蛮适合我自己的,我有两方面的困惑,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慢慢开始来尝试。
昨晚,闺蜜给我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我们真的很久没有联系了,就是那种亲过血缘姊妹的人。我想她肯定有事,我没有问,我知道她肯定会说。一个小时的时间,前半个小时,听她发泄她的脾气,我没按免提,我觉得旁边的老公都听得一清二楚。我们相识相交有三十多年,凭我对她的了解,她把气发出来之后就好了。后半个小时,主要就是聊聊两个人最近的近况。
第二天,她老公给我电话了,可能他学文科的缘故,讲话之前是会做铺垫的,事情讲完也会有拉家长。以前我很少这样分析人,只是今天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下来我心理想到的。他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先跟我老公大肆寒暄了一翻,问到了我的联系方式,才加上了我。也是微信电话各聊了几句才进入主题。
跟他分析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我觉得我自己也再给自己总结。
不管女性有多要强,其实还是很看重老公和家庭的,不仅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都会希望有好的房展。
也无论是多不相同的家庭背景,也是希望得到对方家庭所有成员的认可的,即使嘴上要硬,说不在乎,其实是因为情势所逼才会女人开口说那么让人不舒服的话。
而在夫妻关系或者说两性关系里,最最重要的是男女之间感情,感情好可以抵过生活大部分糟心事。有人说,不是因为感情好才谈恋爱,才结婚的吗?我想说的感情好,是能够让对方十分清楚的知道,知道双方对彼此的感情好。两个人的行动、言语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出发点,都可以看出或者让人感受到是不是在乎我,爱我。
感情里受气的一方不一定是不对的一方,感情里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看你做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这才是女性想要的,或者说是我想要的,呵呵。
就像昨晚,这个老公本应该第一时间跟老婆道歉,帮老婆疏导情绪,但是他的解释是说,当时给女儿和岳母帮忙,才导致了一晚上没有联系老婆。我一个外人听了他的说辞,解释都觉得是借口,所以,我说这个解释千万别说,闺蜜比我更敏感,一听就会觉得你在那里找借口。本来就是认个错的事情,现在就会上升到两个人到底有没有感情,未来会怎样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这样,情绪来了,要不自己要懂得疏导,要不就是有身边人的帮助排泄,生气其实是很正常的人的反应,只是生气后,情绪是及时排解还是淤堵住,这是最重要的方面。遗忘不是排解,排解可以带走毒气,但是遗忘就会在身体留下一个隐患,未来指不定哪个时候会累积到一定程度来个火山大爆发。
还好,老公有意识,今天赶紧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去了。
其实,这两天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因为没有记录下来,我就全忘记了。感觉每一个事情都可以记录下千来字,现在一个字都想不起来。我究竟想干嘛呢?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看到一篇书评,是关于《轻松主义》的内容。有几点我还是很入坑的:
第一,生活中充满了种种负担与干扰。我觉得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干扰。别人的看法,家人其他的期待和需要我做的事。
第二,无尽的拼搏与过渡努力淹没了自我。每天好像很忙,牺牲了配孩子的耐心,和自己的睡眠,导致恶性循环,又没有成就,又没有感情。
第三,工作成果表面、线性,无法复利。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是一次性,并不能持续长久地产生价值。
书籍提出的建议:轻松状态,轻松行动和轻松成果。
轻松状态就是要:寻找简洁方案、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愉快、积极情绪会带来新视角与可能性、牺牲什么也不能牺牲睡眠和管住真正重要的事情;
轻松行动:定义终极目标、先做“最小可行行为”、确定最必不可少的步骤、拥抱“简陋的雏形”和设置合适的行动范围;
轻松成果:学习迁移,究竟原理、迁移推广,接受反馈、自动化:让工具成为帮手、将信任作为杠杆和尽早预知,防微杜渐。
也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这种书看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就好像自己能够做到这些要求,明天就可以获得跟作者一样的成就了。但是第二天就全忘了,感觉可能还剩下未来有一天一定会用上的好心情,但知识一定都不记得了。
还是需要跟自己的实践要进行挂钩,我记得有人说,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我读一次能够获得一个收获就已经非常好了,所以,我还是要尽量放低我自己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平凡的一个人就从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开始。
我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形成好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准确的说是家庭的生活作息习惯,让好的一切都归于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