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山千黛书评——艺术文化类

陆宗达的训诂学入门指导

2019-07-26  本文已影响5人  山千黛

训诂学是一门多数人很陌生、听起来很高深莫测的学科,可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是解释“异言”,也就是解释那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等原因,同一个事物的称呼发生变化的情况。“训”是“道形貌”,就是描绘、说明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所以,训诂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里语言文字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解释古文。

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却不那么好懂。一句古诗怎么理解、一个古代物件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中的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都可能运用到了训诂学的方法。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一门学科,自然就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章黄学派”训诂学家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这本《训诂简论》正是致力于推广和介绍训诂学的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要正确解释古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按照现代语言的意思凭空推测,那样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甚至闹笑话。古人也有“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时候。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这句解释就是错误的。庄子这句话中的“马”,实际上是个通假字,通“塺”,即尘土,所以这个“野马”就是“尘埃”的同义词。

对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还提倡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并且依托于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训诂的内容和方法。这些例子,不仅能展示陆宗达在解释古文时所做的严谨分析和考据过程,还帮助读者增长了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甚至可能纠正了历史故事中带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历史故事里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赐给他土地,是他将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好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故事。

那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塊。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原文是“野人与之塊”,很多人直接把“塊”解释为“土块”,就演绎出了上面的故事。陆宗达认为,这个“塊”通“蒉”,《礼运》注就有“蒉读为塊”一句,应该解释为粗草编制的一种类似筐的器具,并赞同了《史记·晋世家》的说法,“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意思是说用盛土的工具把食物端上来,所以重耳认为对他不敬。这个解释有古籍的依据,又能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乎情理。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好多实例的解释,比如对《论语》中前三句的解释,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陆宗达正是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实例,展现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解释过程,得出查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果,为读者做出训诂研究的表率。

2019.07.26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