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
读过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过之后似乎有些很是澎湃的思绪,却暗恨自己的拙笨,不能用语言把它们表达的清楚明白。今日斗胆动动笔,努力争取能记录下个一二来。这本书本是做为小学高年级的推荐读物买给孩子的,然而惭愧的很,将近四十岁的我之前却从未读过。如今便补补小学的学业,一口气通读了一遍。这呼兰河传记录的是作者萧红幼年的生活,那是一百多年前东北边陲小镇的生活,那生活似是寂寞而无趣,记录里的时光就像松脂般极其缓慢的流动。年复一年,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只发生着细微的改变。
我是二十世纪八零年代生人,从小在东北农村长大,萧红记录的那些发生在小镇上的生活点滴与各色人等,也勾起了我一些模糊的童年回忆,作者描写的一些片段,真实的如同图片一样,在我的头脑里不断的闪现。蒿草、樱桃,蜻蜓、蚂蚱,黄瓜藤、倭瓜花,上架的鸡、拉磨的驴,跳神、看戏,吝啬的节俭、多嘴的好奇,因为贴近我经历过的生活,书里的那些人、事、物,读起来是如此的亲切。我童年时东北农村生活的节奏,与七八十年前记录下来的那些生活节奏相比,似乎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春种、秋收、冬天猫起来,逢年过节再热闹一下,便是过了一年,平日里议论些张家长李家短则是那些枯燥日子里的调剂。伴随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岁月如潮汐般涨落,自然而然的便有人去有人来,来来去去的人虽然随着岁月涨落,却并改变不了生活的分毫。
当我长大成人,那村庄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依旧,蒿草、樱桃,蜻蜓、蚂蚱,黄瓜藤、倭瓜花也不曾变化。而那些百年不变的生活却不可逆转的改变了,那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全然不在,童年的小伙伴也早已散落在天南地北,我们不再像父辈一样关心春种秋收,也不会在跳神、看戏里找到简单的乐趣,逢年过节也只剩下例行公事的热闹。如今再回家,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路已宽了,人也少了,而乡愁却找不到了,曾经寂寞而无趣的农村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时代如洪水般把过往的生活尽情地荡涤了一遍,只留下些许记忆,些许越来越模糊的记忆。跳出了寂寞而无趣的农村生活,却并未摆脱寂寞与无趣。虽然算是逃离了农村的生活,想想似乎也只是从鸡窝跳到了鸡栏,仍然未跳出那无形的苑囿。因此也会每每在夜深人静,心力交瘁的时候,去追忆那些再回不去的简单生活。
萧红离家后再未回过呼兰河,而她心念却未见的呼兰河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虽可以时时关心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却变得越来越难以认识。人能回故乡,回到了故乡见到的却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如此,便只能步步向前,相信总有一天能打破那无形的苑囿,其时哪里都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