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2018-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猪大拙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在我不清楚全部事实之前,我无法“表态”

      猪大拙

这一篇不是下水作文,是简单说说对2018云南省高考复习统一检测(模拟考)的作文题目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吐槽”。

高考30年,作文题目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再到如今的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我看来,不外乎就是针对问题事件发表看法观点,简言之,就是“表态”。

这一次离高考仅有50天的模拟考,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持保留的看法。先来看下作文题目,匆忙中手机打字不是很方便,直接上图:

我到学校去看考试组织情况,顺便第一眼看看试卷,乍一看到这个要“驱动任务”的材料,我的反映是,这公司怎么这么不讲人情不讲道理?上班期间接个自己丈夫的电话,仅仅三十秒,就要“坚决辞退”?

然后和几个高三科任老师简单交流,都认为这个材料所“驱动”的“写作任务”大致应该从规则与人情、情与理、契约精神和变通处理等方面入手。(请原谅,由于现在不在一线教学,阅卷也没开始,还没拿到“参考答案”,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命题者设题的用意。)

然后回来路上(隔单位好几十公里呢),一直在想着这个作文材料,越想越觉得不太对劲,觉得这事“说不通”,本身材料就不合情合理,加之这些年,“大闹高铁”到“奔驰狂飙”,各种网络事情“反转”太多,车上反正手闲着,顺手百度。

果然。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事件原貌是这样的(贴新闻原文):

女子上班接电话遭开除 公司:赔钱都要辞你

2018年02月24日 16:53 来源:杭州网 查看原文

黄大姐是杭州某科技公司的老员工。黄大姐的老公说:电话也就是大概30秒的时间,虽然说是在上班期间,违反了公司制度是不对,处罚是应该的,但是开除这个处罚太严重了。

  黄大姐是杭州某科技公司的老员工。不过,去年底她被公司辞退了,说起理由,她一脸的委屈:不就接了个电话呀!

  这通电话是老公打来的,持续了大概30秒。尽管黄大姐觉得不服,但辞退已是事实,公司还赔付了她3万3千块钱。

  上班接了老公的30秒电话

  遭开除处理

  去年11月25日,黄大姐在上班期间接了个大概30秒钟的电话,被总经理看到了,就让她直接走人。黄大姐说,这个电话,就是自己的老公打来的,“那天老公从外面出差回家,手机总是没接,我就很担心。”

  黄大姐老公回杭州后就给她回了个电话。

  黄大姐的老公说:电话也就是大概30秒的时间,虽然说是在上班期间,违反了公司制度是不对,处罚是应该的,但是开除这个处罚太严重了。你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了。

  公司:已事先通知不用手机

  她的态度没沟通余地

  这家公司的小周是总经理助理,也是翻译,她说公司辞退黄大姐确实和黄大姐这通电话有关。

  公司的总部在意大利,主要生产智能家居,公司对产品的要求特别高,但是最近质量总是不过关。小周说,最近总是不停地被意大利那边投诉,比如说很简单的问题:我这边是要放四个螺丝的,可能最后发现只有三颗,这肯定是员工工作过程中疏忽造成的。

  小周介绍,总经理去车间多次查看后,查到了原因:一些员工在上班时经常用手机。于是公司特地出了通知:特殊情况外,上班期间不允许用手机,否则就开除。员工都签字认可了,同意在上班期间把手机放到指定的箱子里,关键是黄大姐在发现后并不认错,没了沟通余地。

  小周说,黄大姐是老员工,很多新员工在看着她的表现,如果她这次用了手机,她又说我没错,然后还继续在这里做的话,新员工会怎么想呢?这对公司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

公司辞退黄大姐这事已经成了事实,也去找了劳动局,结果是该公司支付了黄大姐3万3千元的赔偿金。但是黄大姐还在纠结12月份的工资,公司表示:如果黄大姐对12月份的工资有意见,建议走法律程序。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看完事件的较为细致的原因经过,命题者缺失(不知道有意无意)的信息可以补上了,不知道其他人会怎么看,在作文材料里没有体现的细节表现出:公司制度应该是合理的,也是工作需要,原规定有“特殊情况”外,黄大姐被辞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员工“不认错”,“没了沟通余地”,确实不利于公司管理。

当然,我也不能就这样一些信息就完全义愤填膺,但是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多的声音能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对判断的品质应该更有帮助。

没有什么比表错了情,更尴尬的了。很多事没那么邪乎,塑料制造大米,包治百病的不知道是药还是酒的“某毛”,只要有基本的逻辑训练和常识判断。不盲从不偏信、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平和观察心态,应该能避免多半的“情绪化表态”的尴尬吧。

回到这个作文命题,我从教多年,见过为了“出题需要”而对语言阅读材料人为加工,对语言运用类考察材料生编臆造,种种截肢换面的做法(应该说我也干过),甚至教材所选课文都有过这样的情况,这应该就是“假语文”“假作文”的表现之一吧?

我还是希望,语文包括语文教学,能再真实一点。

加一个好朋友对这件事的评论,我觉得这应该是对这一“较完整相对真实事件”的比较理性的理解:

某些时候固化思维很难见成效,企业要严把质量关,上班期间禁接电话,已然制定相关规定,此事本可以沟通,大则明知故犯小则情有可原,但本文女主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以致于自己被解雇,这其实无非是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例子。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拙言教学:作文命题,不“真”的材料如何真实“驱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