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青春我的大学

年轻人,你为什么越来越不爱社交

2016-12-17  本文已影响739人  流波舞
年轻人,你为什么越来越不爱社交

今天我的好朋友说社团聚会,他没去

我问他:心情不好?

他说就是不想去,感觉自己越来越不爱社交了

我默默地在心里叹了口气,好像自己也是这样。刚进大学校门,每天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社团聚会,班级party一次也没落下,也认识很多新朋友。

可是一上大二,整个人就这么沉寂了,倒不是因为心情抑郁,就是不能和大一那样,每天晚上捧着手机和新认识的朋友聊的热火朝天,能推的社团也推掉,更多是一个人默默看剧,热闹久了,似乎更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可是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个人的落寞感,前一段时间我的新社友也是这样,絮絮叨叨地说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每天不想出门,也不想多交谈,也没有特别交心的朋友,似乎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对方,只是觉得既然是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的问题,那倒是有兴趣探讨一下。


人际交往的代价:

人际交往绝不是走出去认识朋友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具体有两个:

别人的评价

在你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一个眼神,表情,动作甚至都让你心里泛起波澜,你会想:对方是不是不认同我的观点,是不是不喜欢我?尽管别人可能没这么想,是你自己太过于敏感,但你还是会为这样的压力深受其苦,所以很多人宁愿自己一个人待着,因为不用在意别人的反应。或者你社交中不合时宜的一面被对方放大,成为以后他人生活中的谈资,一些敏感的人就会在意这些问题。

取悦别人

每个人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不喜欢或者看不惯的人,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大多时候即使我们不喜欢这个人,但在社交场合还是会保持基本的礼仪。但是你的心里却满满都是不自在,甚至为了迎合对方,你还要说一些心不甘情不愿的话。既然大家不是互看不顺眼,那就不要来往,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思自然慢慢远离社交圈子。


理解社交:

我觉得很多觉得自己不会社交的人可能陷入一个误区,觉得社交就是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和别人能愉快地交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社交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你和好友聊天吃饭是社交,别人和一个社团的人聊天也是社交,只不过是范围的大小而已。

上了大学有很多人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初高中那么亲密,好像除了课堂上小组合作,偶尔一起吃饭,再无其他的交集。这其实很正常,上了大学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家的选择,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自然很难相融,所以为这个问题苦恼的朋友实在没有必要,只要你有那么一两个知心好友就很不错了。

我们身边或许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侃侃而谈,八面玲珑,似乎和什么人都能打交道。我们也无需羡慕,社交的目的不是亲近所有人,而是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沉默不是病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要想学到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对他来说,沉默是避免滥用话语权,是表达自己独立尊严的方式。

沉默不代表你没有朋友,也不能说明你孤单,你只是习惯冷静思考。

高中的时候认识一个男同学,在三三两两的吃饭人流中显得格外突兀,可是他却是最具有思考力的人,但凡语文老师讲评作文,他的文章一定犀利深邃,让人钦佩。其实我们现在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如此,习惯独处,冷静思考,认真做事。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熟的表现。

当一个人的精神内核越来越丰富,他就会远离当前的社会标准化人格,生出一些个人的特质。

如果他能遇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他就会越来越沉默。这个道理很明显,比如你和一个人聊天:你谈莫言的小说,他谈明天的股票。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如不说。

一个人拥有了独立完整的人格后,他就很少需要从外界获得存在感,自己玩自己的:阅读,写作,种草,养宠物。

所以说大多数人越来越沉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好事,因为这表明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不需从外界的交往中获得认可与赞赏,而是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